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概括该诗歌的写景特点

如题所述

1、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

2、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3、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扩展资料:

全文: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者】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5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而第二年(即196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要轰然发动。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1965至1966这一年中,内心蕴含了多少风云,激起过多少波澜……

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接着诗人展开了远行千里来寻故地并感受到,当然也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这是解放后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都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

然后诗人笔锋又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那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英迈之气。的确如此,据当时陪诗人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灿烂,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幅诗人伫立远眺图足以说明诗人当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怀,这是多么美丽、高尚、伟大而又浪漫的情怀,这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下阕,诗人以对当年的记叙开头,连续三句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场面,而这就是人间,这就是革命的必然!接着诗人抚今追昔,发生雪泥鸿爪、白驹过隙之慨叹。38年了呵,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中间又历经了多少牺牲,多少磨难……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对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此短暂;它是一刹那,是“弹指一挥间”,犹如抽一支香烟,仅几分钟就灰飞烟灭了(而毛主席是很爱抽烟的)。

接下来,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将来的斗争再抒大无畏的壮怀之志:可以飞升到长空去摘月亮,也可以扎入大海洋里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高奏凯歌,得胜之师欢天喜地班师回朝。诗人在这里将内心的潇洒与雄奇抒发得酣畅淋漓。接着最后二行诗人向自己,也向我们及全球表明一个朴素平常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潇洒、雄奇以及凌云壮志并非是空的,而是很实在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颗平常的心,更懂得去实行那些看上去为一般人不屑的极其朴素简单的道理。

而且,从诗艺上说,这最后二行也很犯险,弄不好就是大白话,但在这里却给人有一种坚实有力回肠荡气的深刻哲理。这一艺术特点正好符合清代钱泳《履园谭诗》中所说的:“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毛诗中的这一以口语入诗的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第2个回答  2011-09-20
诗中所写景物--------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写景的特点---------生机蓬勃,充满活力。
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全诗的解释如下: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2、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3、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4、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第3个回答  2011-09-20
诗人一来就凌空抛出掷地有声的五个大字:“久有凌云志”,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感情。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 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革命理想。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 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怀着“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当年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胸怀,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诗人放眼远望,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到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是诗人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
第4个回答  2011-09-13
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全诗的解释如下: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2、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3、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4、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