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8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我是高1的,所以不要太高深的。。。。

如题所述

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人的一天有上午中午和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这办法是再好不过了,人生没有好与坏,只是在哪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问题!”老先生的意思是说:生命的划分是公正的,人生轨迹是展示生命的一个历程,点点滴滴,反反复复日子组成的岁月,会在每个人的脸上留下相同的痕迹,但这历程中的精彩,却各有所不同!

忍不住地想,脑海里一些镜头涌现,仿佛看见,婴儿的一声哭泣,预示着生命历程的开始,从嘤嘤吸奶,颤颤迈步,牙牙学语,到上学工作,结婚育子,朝朝暮暮,不知不觉,以每天的日子为代价,在生命的轨道上奔跑——-

夕阳下,岁月漫步在暮年,人生如醇酒,在最后一口的浓香中回味,耄耄之年,回首一生,忍不住感慨万分

于是,长叹一声:人生多像一篇散文啊!

我知道,以我的阅历,羞于在人生的长河旁妄加指点,我只能看长辈们在街头巷尾的板凳上,目光淡定,那白发在微风的吹拂下,“悠闲”地在前额飘着,而我,从他们身边经过,总能听到那声声亲切的打招呼声:“闺女,又回来看你爸爸了?”那灿烂的笑容,让我心生感动。

今晚,雨,又开始了纷飞,站在窗前,看暮色中,那翠绿的叶儿舒展地被雨洗涤着,花儿也在雨中恬静地享受着沐浴,这一刻,很想,也很需要一些思考,于是,有关于人生的感慨,在我心里瞬间膨胀着,成长着————

叹草木之追求,绚烂于开花和结果,何况是有思想的人类,来世一遭,也总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理想,所以,每个人书写的人生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岁月不停地往前走,人生的旅途是一张没有回头的单程票,人生之路,也是在一点一点地缩短,文人造就的“来世”,让人们浮想翩翩,一颗想长生不老的心充满期待,而现实中周围的诱惑,总能把人的本能欲望达到极致,总是幻想着幻想着:

在气候适宜的城市,过着舒服的日子,和相爱的人,牵手到永远

在舒适的环境中,有一令份人羡慕的工作,无忧无虑,潇洒地生活

这本无可非议,有谁不向往美好的生活?又有谁不在自己营造的梦境里反复品味和陶醉呢?也许,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憧憬才会有希望,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但,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如意和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有记的很痛苦却不想忘记的人,还有自己解决不了大家也无法分担的忧愁。

也许,这就是真生活,在平淡的日子里高兴着,幸福着,感慨着,痛苦着,忧愁着,反反复复,周而复始,伴随你一生——

这就是人生啊,所以,当你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时,那么就请以最自然最美的心境对待每一天,珍惜家人,珍惜朋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

平凡单纯地生活,就是我们的快乐人生!

写到这里,似乎还是没有把人生谈的很透彻,其实,人生本身就是这样,也许真的不需要太透彻太明白,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去感悟,不断地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上尽心的装扮,或栽花或栽树,或除草和清除虫害,当你把每天不知不觉所做的事串接起来,不就是你人生最完整的图画和诗篇吗?

只是,这支笔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能悟到其中之真谛,就会一如散文的精髓——-形散而神不散!

那么,就足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1
在荒谬中寻找自由的意义———解读加缪小说《局外人》人物形象
读加缪的《局外人》,带给我们的是理智和情感的巨大震荡和冲撞,它让我们不自觉地卷入巨大的疑问和紧迫的思考。《局外人》带给我们震撼,因为他把我们的思维推入了一场困境和险境。正如作者所说:“对我来说,思维是一种内心的冒险,它可以使人成熟,但也会给人伤害,或者使人迷狂。”对于作者来说,《局外人》也不失为一种思想的探险。作者通过哲学角度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入体察看到了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并且看到这种困境带来的荒缪感。这种荒谬是存在本体意义上的荒谬。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从小说一开始就处于这种作者给定的荒谬状态中。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后来,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尔索自觉到了世界的荒谬,由于这种荒谬感的牵引,他的自由笼罩了一缕温馨的冷漠和安静的绝望。他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和他人、和社会、和秩序分离开来,采取了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正是因为这样,他接近了自身,他的自我始终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拒绝移动。默尔索和其他人之间有一种不可推卸的对立。如果从小的地方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默尔索的如下一些特点:不去刻意伪装感情,拒绝在法庭上掩饰自己,拒绝说谎,不相信上帝,拒绝服从说教,拒绝忏悔,等等。这些特点无一例外地说明默尔索对自我意志的服从。至此,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隐约看见一种近乎这是人类反抗孤独的另一种形式,也是人类生命意识潜在的自我慰勉。它暗示了人类思考的无形的深入,并预示着更深入的理性精神的来临。先知的光芒,在荒谬中寻找自由,在遭审判中寻找幸福,以反抗证明活着的尊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11
乡愁 文学评论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