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现代诗的写作方法

如题所述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 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 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 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 无韵昆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 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 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 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 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 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 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1
  一首好的现代诗,就象破土而出的春笋,象黎明的第一声鸡啼,它带着一股勃勃生机,从诗的地平线上升起。引起人们的关注。不管从构思、题材和表达方式看,既要有现代派诗中的那种不规则美,也要有现实主义诗的清新和活泼。做为从事诗创作的诗作者即可以在创作的道路上模仿名家,也可以独辟蹊径,不跟在别人后面走,不人云亦云既是一种真正诗作者的勇气,也是一种卓越才华的表现。
  一般来说,作品小巧玲珑,晶莹别致是十分逗人喜爱的,精萃和简炼是好诗的典范。小诗是比较难写的,因为它要的凝炼性和纯度都比较高,要求爆发力要强,要求诗意要浓。诗思超脱,如能辩白与描绘、形象与哲理兼备,互相结合,互为补充则更佳。
  一首好的现代诗,不是拥有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华美,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美。应该是花朵释放出来的芬芳,是果子里溢出来的甜謦;不只是用语俏丽,而是在回应全诗中,产生一种整体结构上的美。用一枝灵巧的笔,以景作纬以情作经,呼风唤雨般地把大自然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会动的和不会动的、有色的和无色的编织成一个个梦。
  在诗的构思上,要凝炼,就象用了一种有效的凝固剂,让读者在读到该使人爆发惊喜的地方,能把读者的感情骤然提升上去,显得有力量。在文字上诗要如行云、如流水、通俗明朗,毫无艰涩这感。但又不能流于浅薄,虽明朗却不粗俗,在流畅中追求含蓄,在明朗中追求优美。诗意就在那回旋的诗轮上向外辐射,喷洒。越读含意越深,越读诗味越浓。
  只有思想和艺术并存,在注意作品思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艺术的营造。例如语言清丽,格调清新,意象鲜活并富于变化等。都应该是诗作者在艺术追求中所显示出来的特色。只有实际上内容含蓄,思想深层,应用象征手法,才能亦实亦虚,使作品显得层次分明,含意隽永,不失为一首好诗。只有把精神生命诞生描绘得清新可人,才能有一种写意画的韵味,既悦人眼目,也给人启示和回味。仿佛是轻音乐引着你的心魄远远地、远远地飘然而去。我复制的,你看着把,不行再hi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23
要看你喜欢哪一类的诗歌方向。
现代诗中我比较喜欢以徐志摩、戴望舒等为首的新月派。它们讲究三大美,即建筑美、音乐美、意境美。
当然主要的灵魂在于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诗给人的画面,还有其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只要抓住了其中的感觉和意境,我想一首诗也就能够比较体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了。
至于建筑和音乐,很多时候来源于自己的积累。
你说你以前写过小说之类的,我想这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你写诗歌的帮助。
所以,修改的方向也只能从词句上来修改,进而更符合自己的感情表达。
至于现代诗,都是自由式的,并不要求那三大美或者其他特定的东西。
你去看一些现代诗,你会发现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进而透露出来的一种方向。
重在观察。
此外,现代诗其实没有规定的韵,如果一定要韵,请参考七绝等词牌的 古诗。
第3个回答  2022-03-19
好诗顺人心,坏诗逆人心,好诗顺眼顺耳顺心顺自然规律,好诗读后增人好运,坏诗读后增人坏运。
现代诗应该是雅俗相溶的,现代诗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大花园,现代诗的语言应该是艺术的,现代诗的意境应该是美的。
芜路的诗《春天里》用了意向对比的写诗手法,这种也仅在庞德的《地铁车站》后才开始兴起,在当代中国这么写诗的人不多,这种写法其实很好,比较易生意趣。
《春天里》开头:窗外的鸟/在树木之间飞/像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到另一棵树上/它们似乎在替沉默的树木/转达彼此的问候或者爱意。
这里用了二个相近的画面,对相近的画面读者自然会产生对比,通过对比会生出谁个更美些,谁个更有趣味,谁个画面更突出,谁中画面更能印进人的脑筋。
单个的画面往往是寻常见的,人们对之己有定见,二个多个画面组合在一起人面对容易产生联想,诗意便在这联想中产生。

春天里
作者:芜路

窗外的鸟,在树木之间飞
像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到另一棵树上

它们似乎在替沉默的树木
转达彼此的问候或者爱意

它们落在地上,雀跃,或者觅食
像新生的草芽发出欣喜的惊叫

窗子里面,沉默的人
又被春风误读了一遍他孤独的样子

在身体的旷野,他的每一次眺望
都是和你最为辽阔的相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