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下一句?

如题所述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1)性: 天命之谓性。──《 礼记 · 中庸 》。 性,质也。──《 广雅 》。天命:自然规律。《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天道:世界运行规律讲。。《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郭象 注:“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

(3)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4)好学:好,喜爱。

(5)耻:羞愧,难堪。不耻,不感到难堪,不介意难堪。

子贡说:“老师的著作,可以看到(文字)也能听到(老师讲);老师关于(人的)本质和(世界运行的)规律,我们就看不见(文字记录)也不能听见他讲解。

子路听见(性与天道的解释),却不能够顺应这些规律,就害怕听见。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勤勉努力追求学问,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他凭借这个谥‘文’。”

解析:

子贡发牢骚,能见闻老师写在竹简上的著作,但是不能见闻老师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孔子是给学生分了等级的。他认为不行的学生是不能听见一些讲授内容的,就像小学生不会教中学,大学的内容一样。他这样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他看天赋,天赋好的人,如颜回“闻一知十”,是可以听高深的内容的,因为他能够理清楚。另外一个大概就是践行学问做得好,就可以升级了。所以,下面一句就解释了。

举了子路的例子。子路即使听到了高深的学问,但是不能遵循,那么有必要学这些高深的学问吗?不能践行,对孔子来说,对他的学生来说,不学也罢。而且,孔子的学问讲究践行,不能践行的话,学生自己也害怕见闻这些高深的学问。

这恐怕也是孔子不愿意把仁,具体解释在竹简上的原因之一。仁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仁这个字,并且有了一定的内涵。孔子把仁升华,哲学化,但是没有传播开来。世人还是按照以前的解释来定义孔子的仁就会被孔子说:“不知其仁也。”上面孟武伯就是个例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5
  1、天资聪明而且好学的人,不会认为向比自己地位低、比自己学识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2、我曾说:读书讲究“三到”,读书时要专心,要看,要读。心思不在书上,眼睛也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统一,只是随便地读,那么一定记不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