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从诚信角度讲,他言而无信。但是渔人做为一般普通老百姓 ,控制不住好奇心 ,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他对自由的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 。

渔人,就是一个当时普普通通的渔民。是陶渊明为写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虚构的,但他是全文的线索,他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参考资料:桃花源记-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2
1、 敏感多思,好奇心强。 东晋武陵的渔人,梦幻般在溪水中漂流,他偶遇桃花林后,立刻被眼前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仑美奂的景致所吸引。美丽的桃林让渔人既陶醉又惊异,敏感好事的渔人意识到这片桃林非比寻常,桃林尽头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忘记了捕鱼的正事,驾船沿溪水前行,一心想“欲穷其林”探究个明白。从《桃 ccna培训机构,学红帽选择达内,9天试学班在线报名中 广告 ccna培训机构_学红帽技术,选择对的技术很重要,达内精益求精,企业全真教学环境,更加科学的配 查看详情 > ccnp培训万和,思科官方授权认证机构,轻松拿证! 广告 ccnp培训万和-思科官方授权认证机构,专注认证17年,优秀的师资团队, 查看详情 > 花源记》开篇分析,渔人是一个头脑灵活,敏感多思,好奇心很重的人物形象。
2、 胆大心细,敢于冒险。 当“林尽水源”后,按说渔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了,应该及时收手,泛舟归家。但细心的渔人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小洞口,仿佛闪着光亮。渔人的探索欲又被调动起来,竟然舍弃渔船,登岸径直奔向山洞。幽深的山洞暗藏着多少危险,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无助,可是渔人将这些全然忘却了。渔人在狭小的山洞里艰难前行,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直向前向前。这时的渔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孤胆英雄,他执著如一,富有冒险精神。
3、 貌似忠厚,城府颇深。 当渔人的探险历程接近尾声时,山洞忽然变得“豁然开朗”,真是别有洞天,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终于展现在渔人面前。当渔人与桃源人邂逅后,彼此都惊讶万端。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桃源人,渔人隐藏了自己的本性,而是以淳朴忠厚的面目出现。对于与世隔绝已久的桃源人的各种问题,渔人都谦虚谨慎一一作出解答。不仅如此,渔人还将这些年的见闻尽数讲给桃源众人。很快他的忠厚老实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家家户户都争相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将其奉为座上宾。桃源的人们“设酒杀鸡作食”,热情好客,倾尽了地主美意。这位普普通通的渔人,在桃源里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倍受尊重。
4、 言而无信,可耻可恶。 淳朴良善的桃源人对渔人是满腔真诚的,他们主动地、毫无保留地向渔人介绍了隐居桃源五六百年的生活经历,热情诚恳地设宴款待他,对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当渔人去意已决分手送别之际,桃源人仅仅希望他“不足为外人道也”,能够保守桃源的秘密。对于桃源人的唯一要求,渔人肯定是满口答应。但离开桃源后,马上将承诺抛之脑后,而是处心积虑,竟然在回去的路上处处作了记号。“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作标记目的很明显,他准备带外人卷土重来,那必将破坏桃源的宁静生活。这个细节充分暴露出渔人的本来面目,他其实就是一个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可耻可恶的卑鄙小人。
5、 利欲熏心,世俗庸人。 回到武陵郡,利欲熏心的渔人迫不及待将自己的经历报告给太守,桃源的秘密被出卖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但如此,渔人还毛遂自荐亲自当向导,带领一帮官府中人,沿着自己所作的标记去找寻桃花源。为了邀功请赏,为了蝇头小利,渔人背信弃义,黑了心肝出卖了良善。苍天有眼,令人庆幸的是渔人等一帮人众一无所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机关算尽的渔人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此等趋炎附势的名利小人,再也不配进入桃源圣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一个集复杂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被世风熏染的俗人 庸人形象。作者不仅仅将其作为文章的线索,桃源存在的见证人,而更重要的是借渔人的形象鞭挞讽刺了尘世的险恶诡谲,尔虞我诈,寄托自己对美好社会美好人性的无限憧憬之情。
第2个回答  2011-09-01
哈哈,让我来说的话,首先这哥们挺有细心的,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其次好奇心很足,一般人不会一直走下去,然后胆子很大,敢一个人深入未知的地方,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探知精神。而且知识很渊博,从桃花源中百姓的问题,这哥们具答之,可见知道的还挺多,最起码历史不错,而且交际不错,很喜欢和人交朋友,对陌生人没有太多防备的,你看每个人请他吃饭他都去了。而且经验挺足,知道处处志之。最重要的是够腹黑,明明答应人家不乱说的,还急着向太守邀功。当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很懂得利用身边的已知资源,就算是偶然得到的也尽量转化为可用的,这哥们脸皮挺厚。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8
从诚信角度讲,他言而无信。但是渔人做为一般普通老百姓 ,控制不住好奇心 ,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他对自由的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08
言而无信 但又充满好奇 想得到金钱地位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普通百姓 也同是个可怜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