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描写头发的诗,表达思念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女人因为丈夫在外打仗为了表现自己的思念,她就托人带了她的头给她丈夫。

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

有没有表达思念的含有头发就是青丝的诗啊。

急…

一、《秋浦歌》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析:白发长长的,因为愁苦的心情。不知道镜子里,白发苍苍的到底是谁?

二、《南歌子·倭堕低梳髻》唐 温庭筠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解析:女主人公于此之时,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乎她要“为君憔悴尽”了。“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三、《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析: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

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扩展资料:

《秋浦歌》赏析: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

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始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01
唐 李白 《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殢红颜凄楚风尘,挽青丝龆龀年华。”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之二:“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如同少妇的青丝随风飘扬,散发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第3个回答  2011-09-04
唐·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
殢红颜凄楚风尘,挽青丝龆龀年华。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之二:“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第4个回答  2012-10-02
你确定 那个古代的痴情姑娘 托人带了她的 头 给她的丈夫 ?
头而非头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