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账到什么时候不能再要了

如题所述

根据《民法典》第188条到199条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以及《民法典》第十二章有关“借款合同”的规定,借钱给别人属于典型的“借款行为”,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对方催要,过了“诉讼时效”即使别人真的还欠了钱没还你,你起诉到法院可能也不能胜诉。
      所以说,在借款合同中怎么计算诉讼时效就很重要,本文会就一般的借款情况进行说明。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借款适用三年的诉讼时效。但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起算三年,实践当中比较复杂,下面大概为大家讲述一些基本情况,也提醒大家在借款后应该注意的点。
      一般情况下,借钱给别人分为两种大情况:约定了还款期限和没约定还款期限。
      一、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
      如果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比如双方在借条、微信文字记录上明确写了2023年1月1日之前还款,那么三年的诉讼时效就从2023年1月1日开始计算。如果债主到2026年1月1日时,三年里面从来没有找债务人要过钱,那么在此之后债务人就有了法定的理由不还钱,即使债主起诉到了法院,只要债务人主张了诉讼时效,法院就会判债主败诉,债务人不再需要还钱。
      但这并不意味着债主必须在三年内起诉债务人还款,只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债主一定要及时找债务人还款,并且留下证据。只要这三年内债主找债务人要过钱,那么诉讼时效就要重新计算。还以上述的时间为例,2023年1月1日到了,债务人仍然没有还钱,2025年12月31日债主自行找债务人要求还款,有相关的录音和微信聊天记录证据,那么就要从2025年12月31日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在2028年12月31日之前债主都可以找债务人还钱。
      回到实践中,在这种情形下的借款,还款期届满时双方一般会重新补欠条、借条,这也是一种好的方式,可以让诉讼时效按照新的欠条、借条时间重新计算,并且有了明确的证据。
      二、双方没有约定还款期限
      这种借款常见于比较熟悉的朋友、亲戚等,可能债主碍于情面没有确定什么时间还款,在具体情形下可能直接转款给了对方,也没有任何的借条、欠条等等。依照《民法典》第675条的规定,这种情形下债主可以随时找债务人要求还款。
      因为债主可以随时找债务人,所以说三年的诉讼时效在这里并没有办法适用,因为双方没有一个明确的还款节点作为起算期,法律上就认为债主可以随时找债务人要,自然也就不受诉讼时效的某些约束。
      但是,即便如此,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这种借款还是要受最长的二十年诉讼时效约束。举个例子,2022年10月1日小甲借给小乙一笔钱,没有任何的约定,那么如果小甲从来没有找小乙要过,虽然不受3年的诉讼时效限制,2025年10月1日之后小甲仍然可以找小乙要钱,但是满20年,也就是2042年10月1日后小甲就再也不能找小乙要钱了。
      诉讼时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上文只是就借款中诉讼时效的相关问题做了简单的解答,实际上有关起算点、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等等,都会在实践中影响裁判结果,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