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源,为什么要吃月饼?

如题所述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中秋月饼
  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6
月饼“始祖”:太师饼。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月饼雏形称“宫饼”、“小饼”、“月团”。
北宋时,月饼在宫廷内流行,称作“宫饼”,但也流传到民间,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不过,它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在《水浒传》、《金瓶梅》这些以宋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中,有关中秋赏月的宴筵上,还未能见到有关吃月饼的描述,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月饼。
直到明代的《西湖浏览志余》才有月饼的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是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也是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第2个回答  2011-09-07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第3个回答  2011-09-07
大约是为了嫦娥吧....
第4个回答  2011-09-08
平时舍不得吃,找个理由来吃点好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