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所见
拼音:suǒ jiàn
释义:①所持的看法。犹见解;意见。②看到的。
详细解释:
1. 看到的。《史记·孝武本纪》:“上使人微随验,实无所见。”《晋书·嵇康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唐 韩愈 《谢自然诗》:“入门无所见,冠屦同蜕蝉。”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2.犹见解;意见。《汉书·儒林传·严彭祖》:“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见,不敢不言。”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巫言与寡人所见正合,言寡人枉杀其子孙,不知此何鬼也?”
古诗清袁枚作品。“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08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
第3个回答  2012-02-26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