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节民俗民风小故事各2个

如题所述

春节故事一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决心要把节令定准。经过反复研究,他发明了一种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还制作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万年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也会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是祖乙,他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向祖乙讲解了日月运行的道理,并得到了国君的支持。祖乙在天坛前修建了日月阁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百姓造福。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时,万年指着天象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故事二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坦游差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元宵故事一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故事二
除了道教提倡上元节燃灯,佛教也在元宵节这天用燃灯习俗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东汉时期,白马东来,汉明帝提倡佛教。据磨宴《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于是,佛教僧人便会在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举行燃灯法会。汉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就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习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