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如题所述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一首七绝作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二萧”部的七绝,平仄严合,格律规整。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但是英年早夭,年仅十七。他生活在唐文宗、唐武宗时期,从简单如话、正言清新的诗风也可以看出中唐味道。

这首诗没有什么难理解的,我们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乞巧”就行了。“乞巧”,就是向上天乞求一双巧手。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古代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随着妇女权利和地位的提高,不再执着于女红的中国妇女,就逐渐将这份传统放弃、遗忘了。

所以咱们今天只讲七夕,不讲乞巧——你就想着给女朋友送礼物好了,还指望女孩子会巧手女红,简直就是做梦,是女权斗士的终极标靶。


首句写七夕节,第二句写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三四句则写乞巧风俗,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对着月亮穿针,以求得到织女的青睐,赐给她一双巧手。所谓“穿尽红丝几万条”,就是对这种行为的概论性地描写——咱们甚至不能说他是夸张,因为风俗到处,可能远远不止几万条。

正因为这首作品,是感时节而作,所以除了清新直白的文字表达,并没有过多地代入诗人自身的态度——也许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小着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所以在作品中无法发表自己的观念,但是于字词和平仄来看,已经是无比娴熟了,对得上神童的这个名号。

所以纯论诗作文学水平、思想维度,这首七绝水平有中上之姿,却无法去往更高之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乞巧节的逐渐消失,反而在无意中成为当代人观摩古代名宿的一个窗口——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本身意义也在于此,相对于历史记载那些冷冰冰的字眼,这些画面描写、文艺思维自然更加活色生香,让我们重回大唐七夕夜晚的月色清明、万条红丝。

因此,这首作品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得以在诗词史上占据更高、更重要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0

乞巧

唐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第2个回答  2021-08-20
乞巧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乞巧
林杰 〔唐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第3个回答  2022-11-10
原文见下面: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几万条:比喻多。
第4个回答  2021-08-20
乞巧
唐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