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我们看一篇鲁迅的文章,并写读后感,跪求一篇小学5年级能看懂的鲁迅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3-12
望采纳,谢谢!不过这是我初二的文章,你自己进行修改吧!
呐喊:
今日我重温了《呐喊》一书,每次读他的感受都有所不同……
《呐喊》完全是由于鲁迅那不完全忘却的记忆所至,其实像他本人所说,记忆本是件快乐的事,而有时却偏成为一种无端的痛苦,折磨人的心境的安宁。虽说是呐喊几声,其实也是在批判,是竭力地批判封建的礼教中的吃人本质。我原以为呐喊的目的是唤醒麻木的群众。让他们深刻醒悟和认识到其实自己已成为礼教那吃人本质的牺牲品,但是它真正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信念力量,一种给予我们新一代青少年以鼓舞和鞭笞的力量。
我始终相信世间万物的美好和谐,如鱼同水的和谐。在鲁迅看来,人们犹如行尸走肉,社会如充溢着死寂的黑洞。正是由于环境或人的不美好和谐才导致了人与环境的相背离,使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更加猖狂,嚣张。我认为其实吃人本质就是某个因素引起,或是人心之间勾心斗角,或是人与人间权势相夺……,我并不恐惧当时那些敢于反抗吃人本质的义士,也许在反抗中会牺牲一些生命,不过能够换来将来人类的幸福,那也可以算是件不幸中侥幸的事。我本以为鲁迅将当时那惨痛的历史化为灰烬,不想却始终还能隐约感觉到那吃人本质的存在,也许它是永不熄灭的,也许它会灰飞烟散,这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的。而鲁迅,这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代文学巨匠也是身单力薄,要想彻底将封建礼教这种吃人本质在人们心中动摇,决不是一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每个人的信念和力量,它需要的是更多更多的像鲁迅那样的人。
《呐喊》中也不恤用了曲笔,主题是在呼唤勇士,鼓舞勇士的同时也不得不听从主将的意愿,进而也带几分的光明,也并不从头到尾是消极的,悲哀的。这可能是鲁迅并不愿将自己的悲哀与痛楚传给下一代,也并不想打破那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也许,他不想让他们成为自在回忆过去时会有几分的痛楚。而有时,回忆也成为一扇门,就像现在将我们带入过去,进入那处处吃人的社会中,去看看在生死边缘痛苦挣扎的人们,去看一看当时那些“恶魔”是怎样吃人的。我想,既然是过去,就应该带着安详的心境去面对,坦然地去看待一切。其实这也是种安慰,或是种鼓舞。
曾经以为《呐喊》只不过是本普通小说,至今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是多么深刻,才了解到当时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人们是如此凄惨与不幸,进而也因此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同情与悲哀。幸而鲁迅用文艺的方式唤起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与其让人们作茧自缚还不如多唤醒起些清醒的人们去冲破铁屋的束缚。当时那一代有人性有知识的进步分子就凭着自己所能及的力量,去奋斗、去同那残酷的封建礼教相抗衡。这样不免会有几位侥幸的勇士。
我感觉到一种力量围绕着这本书,而源源不断的力量正是它能够批判封建礼教,能够冲破吃人本质的核心所给予的。而我们,为的是学习这种精神,收益匪浅才能够读透作者的心;不知是否能够再一次的在面对困难时不动摇,不知是否能够再一次信心十足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其实,它教会我们的正是这种勇往直前、不退缩的精神,其实鲁迅所描述的也正是当时社会的各种阴影,而控制着阴影的也正是那种封建礼教,人们或跪或拜或求饶或抗争,都构成了当时社会的链网,有人挣脱了,有人被束缚住了,不能够挣脱而落下悲惨的一生……
我思寻着当时人们怎么会如此麻木,如果人们都站起来反抗,也不会导致封建礼教的嚣张跋扈,至少不会使人们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反省过去,展望未来,虽然不知明天会怎样,但终究我们应该去时刻把握,即使是失败,也不必担心,只要是努力了,尽力了,象鲁迅那样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到来。我们应该紧记:“走一步,再走一步,明天将会更精彩。”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不体现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虽然在鲁迅的童年充满着邪恶,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将不同的童年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地亲切,充满激情。那份纯真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仿佛能让人看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有在百草园玩耍的愉快,有在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欣喜,有在父亲的呵斥下无法看五猖会的扫兴……
清晨的花傍晚时再去摘,会散发淡淡的清香,韵味无穷,一如作者幼年的时光到了暮年再去细细回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