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几个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

是做练习题,篇名《从春天出发》,要求学生详析文中过渡段的作用,因为对于承上和启下分别对应的内容没搞清楚,很多学生扣分。

于是,课堂上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段,又讲“承上启下”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为了巩固,遍寻初一上课文,发现《济南的冬天》可以拿来作为例文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于是,布置了作业,请学生们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二天上课,抽了三个学生,有三种意见,分别是:

第四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杨涛,张洁。

第六段:“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马明炼)

第二段:“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得出奇。”

这花了两个多课时讲的课文,看来,掌握得很不好。

课堂上明确,第一个,启下有,承上无。第二个,是事实的概述,并没有对上文内容做小结归纳,不能算成过渡段。

(其实,可以请学生写过渡段——济南的冬天,城里的山,是温晴的;城外的山,又何尝不是?,更落实;另外,在讲课中也发现,明确什么不是过渡段的过程,也帮助学生巩固了什么是过渡段,也许,这叫互见?)

看来,得在课堂上领着学生充分理理解课文,好好把握课文主旨,每部分讲了什么,与前后段勾连关系是怎样……都必须落实。

第二个问题:

是一道填空题,来自《新支点》,问“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本体,喻体。

全班大多数学生把本体搞错。还有少数把喻体蓝水晶,漏掉“蓝”。

课堂评讲倒狠狠批评漏掉“蓝”的,也根据文意捋了捋本体,明确是从“空中”到“半空中,再“天上””,自上而下,也不能忽略掉“全是”“整个”,点明应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哪一个,哪一部分。

第三个问题:

是一道选择题,错误的表述“济南的冬天”可以换成“冬天的济南”。

学生大多数选错。

究其原因,还是对偏正短语强调什么没搞清楚。我补充了老舍在济南这个第三故乡娶妻生子出书做教授成名,还写了《济南的秋天》,学生基本明确,写冬天,是内容的主体,情感却是在对冬天的描画中寄寓对济南的深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