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十四回的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剧情简介:

刘伯钦送唐僧到了两届山,讲述了这里的传说。唐僧听到叫声,发现了被困在山下的孙悟空。悟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说菩萨答应他,让他等待取经人的搭救。唐僧救出了悟空,还收他为徒。悟空打死一只拦路老虎。唐僧刮目相看,还给悟空做了虎皮裙。

途中寄宿农家,遇见六个山贼。悟空为保护师傅打死了强盗,唐僧训斥他不该杀人。悟空哪受过这种气,觉得好心没好报,愤而离去。观音赶来,传授唐僧紧箍咒口诀。悟空到东海做客,向龙王诉苦。龙王用张良尊师重道的故事劝解悟空,猴子悔悟,要回去保护师傅。

唐僧见到悟空回来,很热情的送他新衣服和帽子。悟空开心的穿上后,就被紧箍咒控制了。唐僧念动口诀,紧箍咒越来越紧。悟空十分痛苦,奋力也无法摆脱,终于跪下向唐僧认错,发誓再无二心,保师傅西行。

扩展资料:

《西游记》第十四回中的人生哲理。

能力来源于自身,但权力来源于他人,合法性赋予能力以权力。

唐僧念咒的权力,来源于他去西天取经的神圣使命,这是他的合法性。孙悟空虽有再大的本事,但没有大使命,如果不是护送唐僧孙悟空不过是个顽皮的、胡闹的、逞凶斗狠的猴子,他只能从唐僧取经的使命中获得自身的使命。

但因此也有所失,得磨去了锐气与棱角,斗战胜佛究竟不是齐天大圣,当然不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胡来不得,学着规矩做人,渐渐琢磨,学人揖让,进退如仪。

师徒二人遇见的六个山贼名字很奇怪,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就是代表人的六种感官享受。其实也是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之前的个性写照:喜怒形于色,贪口腹之欲,睚呲必报,好勇斗狠,暴躁凶残。简而言之,就是由着性子胡来,不守规矩。

这些是一个妖怪的标配个性,根本不适合做出家人,更没可能得正果。作者安排孙悟空打死六贼,其实就是象征着他拜唐僧为师后,需要解除掉这心里的六种感官享受,才能成为合格的取经人,跟随唐僧去西天。

而我们人生活在现实中也不正是如此吗?而我们人生活在现实中也不正是如此吗?当我们逐渐长大,社会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担当也逐渐加身,就如紧窋咒。

为了修成正果,又不得不带上它。不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胡来不得,学着规矩做人,渐渐琢磨,学人揖让,进退如仪。可以说是充满了徒悲的一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游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6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主要讲述悟空告知僧他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悟空求唐僧将他救出。待他出来后,便拜了唐僧为师。

途中遇一老虎,悟空将他打死后把它做成衣服穿上。夜间,师徒二人来到一座院子在此屋中休息。不料却遇强盗,悟空将他们乱棒打死之后,唐僧很生气责怪悟空,悟空受不住此气纵云离开唐僧。

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再违背师徒诺言。

扩展资料

叫喊者正孙悟空,悟空告知唐僧他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悟空被解救出来。

不料却遇强盗,悟空将他们乱棒打死之后,唐僧很生气责怪悟空,悟空受不住此气纵云离开唐僧。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再违背师徒诺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参考资料西游记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31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两界山原名五行山,叫喊者正是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悟空说蒙菩萨点化,愿归依佛法,愿做徒弟保唐僧西行取经,唐僧登上山顶,揭下如来佛写的金字符帖,解救了悟空。唐僧收悟空为徒,为悟空取了混名“行者”,从此孙悟空又叫“孙行者”。

出了两界山,猛虎拦路,被悟空一棒打死。悟空剥了虎皮当围裙。唐僧见悟空本事高强,心里就没有顾虑了。夜晚投宿陈姓老人的庄院,第二天师徒告别陈老一家西行。路上,有六个强盗拦路打劫,被悟空打死。唐僧责怪悟空凶顽毫无慈悲之心。悟空生气,纵云离开。

唐僧悲怨不已,独自前行,遇到了一个捧住绵衣花帽的老母。老母把绵布直裰和嵌金花帽送给唐僧,又将定心真言(又名紧箍咒)传投给唐僧,说把这衣帽给悟空穿,如他不服管教就默念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的劝告,回到了唐僧身边。唐僧说自己饿了,让悟空拿钵盂取水。

悟空打开包裹发现了绵布直裰和嵌金花帽,唐僧说,一穿上这衣帽就会念经行礼。悟空高兴的穿戴起来,唐僧暗暗念了一遍紧箍咒,悟空痛得直打滚,花帽变成一个金箍,紧紧的勒在悟空头上。

原来这老母是观音变的,这金箍就是如来传给观音的三个紧箍之一。 悟空明白这法是观音授予唐僧的,表示再也不敢违背师命。

扩展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游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29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主要讲述悟空告知僧他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悟空求唐僧将他救出。待他出来后,便拜了唐僧为师。途中遇一老虎,悟空将他打死后把它做成衣服穿上。夜间,师徒二人来到一座院子在此屋中休息。

不料却遇强盗,悟空将他们乱棒打死之后,唐僧很生气责怪悟空,悟空受不住此气纵云离开唐僧。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再违背师徒诺言。

扩展资料:

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有这么一段,说孙悟空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以后,跟随唐僧西天取经,路经一户人家,借宿一宿,第二天启程正走多时,路旁闯出六个人来拦路抢劫,被孙悟空统统打死。唐僧怨其杀生,孙悟空不忍受气,独自跑到东海。

说起来这六个人的名字也值得注意,分别唤作: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六个名字的头一个字摘出来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所以说孙悟空杀了这六个强盗,意味着其去掉了“眼耳鼻舌身意”,不正体现了《心经》中的“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吗。

而且这六个人的名字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吗,三字经里说: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斩断七情六欲说明了孙悟空迈出了修行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

西游记-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3-06
西游记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诗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却说那刘伯钦与唐三藏惊惊慌慌,又闻得叫声师父来也。众家僮道:“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三藏问:“是甚么老猿?”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长老莫怕,我们下山去看来。”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这太保诚然胆大,走上前来,与他拔去了鬓边草,颔下莎,问道:“你有什么说话?”那猴道:“我没话说,教那个师父上来,我问他一问。”三藏道:“你问我甚么?”那猴道:“你可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么?”三藏道:“我正是,你问怎么?”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前者有个观音菩萨,领佛旨意,上东土寻取经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劝我再莫行凶,归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三藏闻言,满心欢喜道:“你虽有此善心,又蒙菩萨教诲,愿入沙门,只是我又没斧凿,如何救得你出?”那猴道:“不用斧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来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来?”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山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三藏依言,回头央浼刘伯钦道:“太保啊,我与你上山走一遭。”伯钦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高叫道:“是真!决不敢虚谬!”伯钦只得呼唤家僮,牵了马匹。他却扶着三藏,复上高山,攀藤附葛,只行到那极巅之处,果然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唵嘛呢叭吽”六个金字。

三藏近前跪下,朝石头,看着金字,拜了几拜,望西祷祝道:“弟子陈玄奘,特奉旨意求经,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证灵山。若无徒弟之分,此辈是个凶顽怪物,哄赚弟子,不成吉庆,便揭不得起。”祝罢,又拜。拜毕,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只闻得一阵香风,劈手把压帖儿刮在空中,叫道:“吾乃监押大圣者。今日他的难满,吾等回见如来,缴此封皮去也。”吓得个三藏与伯钦一行人,望空礼拜。径下高山,又至石匣边,对那猴道:“揭了压帖矣,你出来么。”

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伯钦听说,领着三藏,一行人回东即走。走了五七里远近,又听得那猴高叫道:“再走,再走!”三藏又行了许远,下了山,只闻得一声响亮,真个是地裂山崩。众人尽皆悚惧,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与伯钦唱个大喏道:“有劳大哥送我师父,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谢毕,就去收拾行李,扣背马匹。那马见了他,腰软蹄矬,战兢兢的立站不住。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

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象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什么?”猴王道:“我姓孙。”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孙悟空。”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孙行者。那伯钦见孙行者一心收拾要行,却转身对三藏唱个喏道:“长老,你幸此间收得个好徒,甚喜甚喜,此人果然去得。我却告回。”三藏躬身作礼相谢道:“多有拖步,感激不胜。回府多多致意令堂老夫人,令荆夫人,贫僧在府多扰,容回时踵谢。”伯钦回礼,遂此两下分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