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只有7个诸侯国吗?

“战国七雄”是怎么回事啊?

并非只有七国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尽管是主要描写七个国家的征战,而战国时期的国家远远不止七个,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共有二十多国,依然以周天子为共主。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 战国地图
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9
不是只有7个诸侯国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各国的接触显著增加,疆土逐渐相连,战争也因而大为频繁。很多小国渐被大国吞并,大国之间又展开争夺霸权的激烈斗争,周朝实际上已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过王权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大国争霸还需要打出“尊奉王室”的旗号,利用周天子的共主虚名号令小国,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大国争霸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霸主,文献中称之为“春秋五霸”。在春秋三百年大国争霸的过程中,大批小国被强国吞并。春秋初期诸侯见于史载者120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一。 经过春秋长时期的争霸战争,诸侯国的数目大大减少。到战国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其中主要是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大国,合称“战国七雄”。秦、楚、燕为春秋旧国,韩、赵、魏是在晋国的版图上分裂而成的新国家,齐国国名未变而君主已易姓。
第2个回答  2012-03-19
不是。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第3个回答  2012-03-19
当然不是。
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尤其是卫国,一直到秦二世时候才被秦国废掉。
第4个回答  2012-03-19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