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爱丽丝曲式分析

如题所述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了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在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听起来好象二人在亲切地交谈。右手旋律必须弹得非常亲切、流畅,富有音乐表情,在节奏上要始终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所以左手第一个低音要弹得深一些。此曲除主旋律以外,还有二个插段。插段A为F大调,要活跃,有灵气。插段B转入a小调,伴奏采用重复音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重复音要弹奏均匀,音乐从弱起,慢慢地渐强到降B,情绪亦随之紧张,然后再松下来,渐弱,三连音的过渡句要一气呵成,弹得轻快连贯,自然地回到主旋律。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见右谱)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见左图)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见右图)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4
这首短小的钢琴小品大致由五个段落构成:
a+b+a+c+a
a部分前后出现了三次,是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尽管这个部分总共只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但其内部结构仍然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在a小调中陈述,并结束在完全终止
上:
中间部分转到a小调的关系大调c大调,结构更为短小,只有六小节,在呈示部分主题的基础上稍作展开后便转入了再现前的连接,并以a小调的属音e为再现部分作准备:再现部分又回到a小调,而且基本上是原样再现(略)。作为基本主题的首次出现,为了巩固和强调其地位与作用,贝多芬用了三部曲式中最常见的呈示部分单独反复、中间部分与再现部分一起反复的形式。
b部分在下属方向的f大调中陈述,由一个类似乐段的八小节结构加上八小节(一小节叠入)的连接过渡段落构成。这部分感情更加明朗,左手改成阿尔贝蒂低音似的伴奏形态,右手旋律的节奏打破了a部分中的均分样式,变得丰富起来,附点节奏及倚音、回音的运用使音乐更加华丽流畅:b部分结束处熟悉的准备音型之后出现了a部分的完全再现,只是略去了各部分的反复。在这个部分的结束处出现了通常预示乐曲即将结束的主持续音型。如果乐曲就结束在这里,整个结构也是十分完整的,而且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但这个主持续音型在往下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了新的变化:首先在右手声部出现了主要由和弦和双音构成的、带有d小调特征的旋律线条,并形成八小节一句的平行乐段关系;左手的主持续音型也没有坚持到最后,五个小节后,就由单音变成双音,在主持续音的下方以一小节为单位附加上了一个上行半音级进的线条,在第三小节刚好到达a小调的终止四六和弦,并在最后一拍上将主持续音下行小二度,纵向上形成a小三和弦的属七弦,与随后出现的a小三和弦形成一个完满的终止式。之后在第二个八小节时,主持续音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只不过这次又以它自己为出发点构成了一个上行半音级进的线条,停在了a小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上。显然,这样的部分作为尾声是不圆满的,但它确实是用了尾声所常用的写法,譬如主持续音、和弦式的陈述、力度安排上的渐弱处理等等。那么到底贝多芬是要给听众一种什么样的答案呢?恐怕到此时为止,听众还都认为这首乐曲是复三部曲式加上尾声的感觉。但如果继续往后观察,当一个短暂而柔弱的属七和弦之后,一连串主和弦分解的三连音音型形成一个快速向上冲的波浪,在波浪的顶端由下行的半音阶折转下来,力度渐弱,并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渐慢的标志,从这个渐慢开始,a部分的主题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从容地进行了完整的再现,全曲也就在这个优美的主题温柔、静谧的气氛中结束。此时听众才豁然开朗,完全明白了贝多芬的用意。
由于最后a部分的再次出现,使第一次a部分再现之后原来作为复三部曲式尾声的部分的结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附属的曲式部分上升为回旋曲式起对比作用的第二个插部c。从开始的复三部曲式到最后a部分出现后的回旋曲式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结构安排方法由于有一种意外的效果,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