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及作用?

如题所述

1、都江堰的历史: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

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2、作用: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扩展资料:

都江堰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都坝子有对年轻夫妇,背着幼子,徒步来到灌县。面对青山绿水,小两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就像入林的飞鸟欢快西行。他们顺着岷江河岸,到了龙溪河口,饮水小歇后,沿溪而上,最后在龙池东岸落了脚。

小两口抱着儿子唱啊跳啊,一切烦恼都甩在脑后。不晓得过了多久,他们选了块背风的平地,垫了一层厚厚的干草,铺上被单就算是有了新床。女人砌灶煮饭兼看护儿子;男人就地取材,捡石垒墙,砍树搭棚,新家很快建起来了。紧接着,小两口开荒垦地。

种瓜种豆种玉米,养鸡养兔养鸭子。一晃三年过去了,儿子长到五岁,胖墩墩的,虎头虎脑,爱说爱跳,“爸爸”“妈妈”喊得甜甜的。小两口一看到儿子,脸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虽说日子过得清贫,倒也有滋有味。一天,男人上山被牛角蜂刺了一下。

当时他没在意,哪晓得回到家脸肿得像包子,眼睛都睁不开,左脚也肿得开不了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女人急得要命,用嘴在男人的伤口处吸吮,吸出了很多污血,可那肿还是消不下去。男人躺在床上,发高烧、说胡话,病情越来越严重。

女人看在眼里痛在心尖儿,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大人说的青蒿能清热解毒。于是,她含泪吻别丈夫,牵着儿子,沿松茂古道,翻过山岭,赶到三十里外的羌寨。一位好心的羌族大爷教她认识了几种解毒、消肿、清热的草药,还扯了一大包给她带上。

为了早点儿治好丈夫的病,女人谢过大爷,背着儿子,匆匆往家里赶。路上,儿子饿得在背上又哭又闹。“儿子乖!”她拍着儿子的小屁股说,“儿子听话。再等一下就到家了。一到家,把药给你爸熬上,妈马上就给你煮荷包蛋。荷包蛋,儿子,你最喜欢吃的!”

这下儿子不哭了,渐渐在母亲背上打起了呼噜。女人只觉得心里发慌,她担心丈夫出事,于是脚步迈得更快了。突然,眼前一亮,她定睛一看,前边望夫崖下有许多红色的圆点儿。哦,是蛇泡子。她走过去,摘了一大把,然后解开背带,把儿子放下来。

儿子醒了,抓起母亲手中的红果果就朝小嘴巴里塞。看儿子吃得那么香甜,当妈的心里这才好受一点儿。她也确实累了,选了块光滑的石头坐下,喘喘气、歇歇脚。她随手扯起石头边的一棵小草,一闻,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她惊叫一声:“哎呀,青蒿!这就是青蒿!”

她站起身来,抬头望去,前边还有好几棵呢。她对儿子说:“乖儿子,就坐这儿等妈一下。妈去给你爸再扯点儿草药,这里有,难得碰到,多扯点儿带回去!”儿子点点头,说:“妈妈,不要走远了。我等你!”女人离开儿子,顺着山崖,又发现了另一种解毒的草药。

她扯了一棵又一棵,边扯边哼起了歌儿,很快就扯了一大把。当她抱起草药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听到一声儿子的尖叫。不好!她甩开草药赶紧往回跑。哎呀,糟了,儿子在哪里呢?她四下张望,左前方的草丛好像有响动,她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只听传过来一声“妈妈”。

她赶紧答应:“哎!儿子,妈妈在这儿。妈妈救你来了!”等她跑去一看,天哪!儿子躺在草丛中,一只黄毛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母亲救儿心切,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老虎见有人来抢自己已经到口的“美食”,气呼呼地回转身,张牙舞爪,咆哮一声,想吓跑来人。

哪晓得女人竟发疯一样直扑过来。老虎见来势凶猛,一个躲闪,转身叼起地上的“美食”就跑。女人在后面紧紧追赶!追啊追,撵啊撵,从龙池的西边撵到东南边,不晓得摔了多少跤,手脚鼻脸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她爬上了东边的一座山峰,见山那边半山腰的一块岩石上。

老虎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自己心爱的儿子,她顿觉心痛如绞,两耳嗡的一声巨响,心血喷涌,怒火中烧……她把牙一咬,躺在地上,顺着山坡向老虎滚去……不晓得啥时候,女人醒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岩石上,石上有一滩血迹、几块小骨头……儿子没有了!

她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从白天哭到黑夜,从黑夜哭到天亮。路过这儿的人都陪着她流泪,劝解她、宽慰她。给她干粮,她不吃;给她水,她不喝。她口口声声要儿子!人们只好摇头离去,无不感叹:“为儿子,她去撵老虎!为儿子,她哭成这样!真是慈母啊!”

失子之痛,把女人气得死去活来。她已失去了理智,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病床上躺着的丈夫。她哭啊哭,不晓得哭了好多个白天晚上,嗓子哭哑了,眼泪哭干了。等她那病中的丈夫找到她时,她的血液已经凝固了,身体化作一座山峰,平静地躺卧在龙池的东南湖畔。

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慈母山”。据说,这位慈爱的母亲每年都有一天会再现她的身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历史: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安澜索桥: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06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
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2、作用: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第4个回答  2020-06-14
都江堰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现在都江堰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