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维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罪过还大过刘禅和黄皓?

如题所述

说这话的人对这段历史一丁点都不了解。如果姜维有罪的话,他的罪过只在于,他没能想象到蜀国在当时已经腐败到了那个地步,那些成天装神弄鬼的官员竟然始终认为敌人不会打过来。导致那场曹魏灭蜀的战役开始时,姜维所部署的“敛兵聚谷”根本没有机会施展。很多专门研究三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公开表示过,蜀汉之灭亡并非军事之罪,归根究底还是在于蜀汉末期的腐败已经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一.姜维之谋略与蜀汉之腐败

作为三国鼎立时期战力最为薄弱的国家,蜀国在刘关张时期就始终靠着诸葛亮的谋略,与地势的优势不断的周旋在魏与吴之间。可以说,如果没有蜀国早期赖以生存的“实兵诸围”,或许蜀国早就消失在了历史的版图之中。

 

所以,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姜维要为蜀汉之灭亡背锅的主要原因——姜维发起了国家军事战略上的改动,即大胆地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战略思想。如果从最简单的平面角度来看这两种兵法,敛兵聚谷颇有种关门打狗的意思,而实兵诸围则是选择了最保险的方式,将敌军扼杀在军事重地汉中之中。

单一的来思考这两种兵法,人们就会产生一个错觉,正是因为姜维所提出的兵法被取用,导致了蜀汉还来不及反应,就被曹军杀到关隘之下。可实际上,在曹军发兵之际就已经有斥候来报,可因各个环节的官员的腐败,导致这消息被压了下来,蜀国迟迟没有发兵,最终导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而姜维作为最早期的兵法变动的发起者,自然也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罪魁祸首。

而实际上,如果刘禅能够严于治理,蜀国并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姜维的兵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蜀国的胜利成果最大化。可惜,他最终失算在了蜀国的腐败之上。 

二.蜀之败亡,源于先期

在三国时期始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而实际上,蜀国巅峰时期是同时拥有卧龙凤雏两位军师。可蜀国不仅没有安天下,还成功地把凤雏庞统给玩死了。虽然如今的卧龙凤雏已经不是什么褒义词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当年在军事上表现出的能力,确实通古贯今。 

所以在我看来,蜀国的败亡是源于先期的,从桃园三结义到逐渐积蓄了一定的兵力,刘备虽然在名义上可以打着官方的旗号来参与战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拥簇和兵力。至少与曹操相比,蜀国的兵力实在太过薄弱,人家周瑜好歹坐拥一方领土,刘备多少有点颠沛流离的意思。或许当年如果诸葛亮选择了曹操,三国鼎立早就不复存在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4

姜维,号幼麟,是诸葛亮的弟子兼政治接班人之一,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主掌蜀国军事,继承诸葛亮遗志十余次。在刘禅投降后,还计划复国,利用钟会的野心谋划叛乱,看上去,姜维应该是蜀国后期的顶梁柱。但实际上,姜维对蜀国的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瞻临死前曾自责说,自己罪有三,“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守国土。”在这里,诸葛瞻把姜维放在了和黄皓同一水平的地位上。虽然从对蜀汉的忠诚度上而言,这两人不相上下。但是诸葛瞻所说的,确实反映了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第一,蜀国国力凋敝,不宜频频用兵。三国之中,以蜀国为最弱,人口也最少,但这个国家却频繁使用武力。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比战场厮杀更重要的是粮草补给,所以战争自然耗费巨大。以蜀国的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支撑不起连年的北伐了,过多的赋税,导致少数民族连年叛乱,普通老百姓也普遍面有饥色,生活苦不堪言。谯周为了阻止北伐,让百姓休养生息,写下了《仇国论》,但依旧没有引起姜维的重视。而姜维本身和魏国没有什么大仇,汉献帝也早已退位多年,姜维如此不顾国力的北伐,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

第二,姜维政治能力弱,间接造成黄皓专权。早期黄皓是没有机会接触权力的,只是作为一个阿谀谄媚的小人存在在刘禅身边,尽管如此,已经有很多意识到黄皓的危险了。但是自董允死后,继任者陈祗登场,他为了获取权力,怂恿支持姜维北伐,主要目的是把姜维调离中央,而且陈祗为了得到刘禅的宠信,勾结黄皓,造成蜀国政治后期的黑暗。可以说,姜维开始是被陈祗利用,在后来情况恶化的阶段又没有高明的手段,只知道明哲保身。

第三,军事能力不足,放弃之前正确的汉中防守方案,导致直接灭国。之前守汉中的,分别是马超,魏延,王平等人,可以说,姜维至少是比王平要强的,但是王平凭借不足万人抵挡住了十万魏军的进攻,靠的正是利用险要的地利,御敌于外。让敌人根本就不能进入汉中。而姜维认为这样虽然可以不败,却不能大胜。所以改变了兵力部署,收缩兵力,让敌人进入之后关门打狗。这个计划看上去不错,但是风险系数很大,一旦一两个据点被攻破,都可能被对方突袭成都。

而且在最后的决战中,姜维曾一度经过阴平,还在此地驻守等待廖化会师。但是他作为蜀中大将军,多次北伐,却没有完全熟悉这里的地形。以至于邓艾就是在阴平抄的小路直奔成都。哪怕他可以留下些部队,利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都可以阻挡住邓艾。

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知道蜀国的国力如何,所以在死后才安排了几个稳当的接班人,董允,蒋琬,费祎,这些人基本都可以制衡姜维,控制姜维出兵的人马。这些人在位,蜀国还算可以。但这些人去世后,姜维就开始重兵北伐,这就是姜维急于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表现,如果这勉强可以解释为继承诸葛亮遗志的话,那么姜维为了获取更大战果,改变汉中防守布局,就是他急功近利的铁证了。可以说,姜维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功业,不经意间把蜀国带入了覆没的深渊。

第2个回答  2020-11-20

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让姜维来背,实在是不公平,这个锅姜维不背。  别的不说,就姜维那份执着,那份真心,那份忠诚,整个蜀汉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相匹的人,尤其是姜维在刘禅投降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行动和计划,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为什么为要北伐啊?  一是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二是后主刘禅的命令,三是姜维的毕生的心血。  一个魏国降将,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先后进行了11次不同程度的北伐,姜维不贪恋钱财,不贪恋权力,不以权谋私,唯有北伐是他毕生的心愿,这份执着恐怕诸葛亮也比不上。

 北伐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愿,同时也是刘禅的国策,终刘禅一生,姜维能够不断的北伐,完全是刘禅的支持,尤其是姜维在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倍受打击,如果不是刘禅,姜维根本没有机会北伐,姜维是降将,又在朝中没有势力,除了个陈袛支持过姜维北伐,蜀汉朝廷还真找不出人支持姜维北伐,哪怕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坚定的北伐反对者。  姜维毕生的心愿唯有北伐,除了北伐,我们看不到姜维有任何作为,姜维与诸葛亮在道德品质上是一样的,这也是诸葛亮欣赏姜维的原因之一,在诸葛亮去世后的29年中,蜀汉是处在一个走下坡路,且国势日渐衰弱的时期,没有姜维,蜀汉谁能挡住魏国大军? 

没错,姜维是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战略,将魏延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改为”放敌入蜀,聚而歼之“,我们只看到姜维改变了战略,却没有看到姜维面对的局面。  姜维当上大将军时期,蜀汉是一个怎么样的局面啊?  朝廷中开始小人抬头,宦官弄权,而身为皇帝的刘禅却轻信小人之言,不断的让朝廷从清正走向浑浊,亲小人,远君子,蜀汉开始走桓灵二帝的老路了。  

而由于姜维不断的北伐,造成了蜀汉穷兵黩武式的衰弱,我们都去指责姜维,却没有人去怪罪那个北伐最大的支持和发动者---后主刘禅,而这个皇帝仅仅因为宦官的一次占卜,而不相信前线的情报,这难道不是蜀汉灭亡的原因吗?这难道不是政治腐败吗?  姜维虽然身为蜀汉大将军,可是却在朝廷受到排挤,包括诸葛瞻、董厥等人,甚至联合黄皓来打击姜维,姜维一个大将军,却要躲在沓中屯田而躲避政治迫害,能安心负责蜀汉的军事吗?  

到姜维真正主管蜀汉军事时,蜀汉的军队实力下降了很多,包括军队数量,都在不断的减少,而按照魏延前出各险要地势防守的话,蜀军人数严重分散,对于魏国绝对优势的大军来袭,是否能真正有效防守还是个未知数。  况且,蜀汉军中真正能打仗的将领还有谁呢?没人了,只有姜维,廖化之类的已经七老八十了,而负责防守汉中的蜀汉大将是右骠骑将军胡济,就是那个在姜维第七次北伐与姜维约好却没有来参与,导致姜维大败的人,这样的将领却是汉中都督,实在是讽刺。  

一句话,蜀汉面临内忧外患,人才断层,实力不断下降,姜维迫不及得收缩防线,改变战略,先放敌人进入汉中,再利用地形优势打击敌人补给线,从而聚歼敌人,在当时蜀汉的实力背景,不失为一种办法。  任何一种战略都是有优势有劣势的,并不能就说明姜维的战略一定错,即使姜维的战略错了,他的本意也不是要灭亡蜀汉,况且整个蜀汉上下已经找不到像姜维一样既有能力,又忠不二的人了。  

即使姜维没有改变战略,依然采用魏延的战略,谁又能保证蜀汉不会灭亡呢?  依我看, 蜀汉灭亡最大的罪魁祸首是后主刘禅,如果不是刘禅昏庸,用人不当,蜀汉也不致于政治混乱,军备松懈,被魏军长驱直入,而刘禅在蜀汉军队尚未丧失战斗力之前,就以皇帝身份投降魏国,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以皇帝身份投降,再去号令臣下投降,恐怕也只有刘禅是这样,这让九泉之下,经历九死一生才建国立业的刘备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第3个回答  2021-03-05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后期的优秀将领。他是最典型的。年月蹉跎,我承认他不如三国演义里那样被拔高,也不如三国志里这般被贬低。

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平庸之徒,但他像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一样,体味辛酸困苦悲欢离合。他不是文治天下,武定邦国的那个,但他无视子孙后代的声誉。因为,在动荡的时代,一个人肩负起责任的重担,拔得头筹。

姜维一直坚持北伐,即使在他对自己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他也坚持不懈。当然,要继续效忠于首相及其理想的蜀汉,必须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不能排除动机。

他每每自告奋勇,担起重任,他似乎超出了个人能力。结果,他做得不好,但他永远不会停止努力,他想利用新的成就来弥补他以前的承诺和期望。结果还是令人遗憾的……

我认为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肯定。正是这种压力迫使他逐步做出决定。

这种强烈的肯定愿望可能源于他的生活经历,羌族血统,投降身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但这只是我的猜测。

在仔细阅读了《三国志》后,发现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不高,说他在"玩众兼施",这是在浪费人力和物力,而胡三省则是评论家。

《资治通鉴》更因"屡屡失败,无尽失败,为张书本"而骂姜维,现在许多人认为姜维后期的北伐战争耗尽了军民,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汉正如诸葛亮在他一生中告诉他的那样,至少他的主要罪过之一是未能遵守阴平小道。那么姜维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像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喜欢"粗有才略,穷兵黩武"吗?

从历史上看,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例如,《三国演义》末尾的长诗有句:"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多数人还认为,姜维的北伐战争极大地消耗了财政。是真的吗?

在姜维以前的北伐战争中,具体记录是:两场大胜;三场小胜;相距四次;一次大败,一次小败。总的来说,它仍然是赢多输少,军队的损失也是魏重蜀轻。

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从秦岭西县和子午河谷的前线推开。诸葛在晋城前线和西县北部的渭水南岸都很光明,这是因为姜维多次击败曹魏的大将曹爽,王经,使魏军陷于困境,卡在秦岭一线。

蜀汉是一个州内人口很少的国家,它迫使拥有九州土地的强大曹操被迫进行三十年的战略防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

至于在北伐战争中的两次失败,他们都被魏将邓艾击败。我一直以为邓艾是魏国最好的将军。而且姜维是进攻,邓爱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在他手中的失利可谓是正常的。可以肯定地说,姜维的北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衰败的蜀汉政权。

有人曾经说过,姜维的北伐战争使蜀汉的"士兵疲倦",这是事实,但同样的原因,魏国也有损失,而战败国魏国的损失远远大于蜀汉,因此,我们不妨以为姜维的积极北伐缩小了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该战略是由诸葛亮在世时制定的,通过进攻来防御,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以及维护成都的安全。

如果这是错误的话,那么姜维只会继续诸葛亮的错误。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才华迅速下降,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最受刘禅宠爱的太监黄浩最为杰出。

董允还活着的时候,每次见黄皓都会骂他,所以黄皓不敢改变。董允去世后,朝鲜和中国没有人可以控制他。姜维原本想除掉黄皓,但被刘禅阻止。

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保持军事力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带领士兵作战。不打仗你为什么要带士兵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姜维采取固守策略,他很快就会被切断军事力量,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在蜀汉末期,没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仅姜维就必须承担总司令,将军和参谋部的所有职责。

那些对军方一知半解的人可以理解,姜维一直在艰苦奋斗,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姜维仍然可以继续在战术上取胜。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指责他?姜维不是蜀汉最终战役中失败的原因,而是诸葛瞻,他实在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啊!蜀汉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姜维的假意投降。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被杀死了。

他想从头到想维系蜀汉的存在!我记得有一幅卡通漫画,上面写着:"比赛只要未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希望,当你放弃希望的时候,也是比赛结束的时候"姜维从未放弃希望。他奋斗到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台,蜀汉才真正被摧毁。

什么样的信念支持姜维维护蜀汉?我认为,姜维护不是为别人做这件事,而是要偿还当时把所有繁重的任务委托给他的孔明。姜维奋斗到最后一刻,以报答孔明的好意。姜维是一个真正的"士",士为知已者死!

作为一名将军,姜维不仅可以运用策略迷惑敌人取得胜利,而且可以利用自己的英勇力量杀死敌人的将军。可以说,他有聪明才智的才能。没有人能像他一样保护正在衰退的蜀汉,即他的才能即使放到名将如云的前三国,他的才能也绝对一流。前十名绝对没有问题!也许只差一步姜维能够扭转局势,复兴蜀汉,但是一个腐败的政权能持续多久呢?

姜维成为腐败政治的受害者,但是没有他那超前的军事观,采取以攻为守的政策,腐朽的蜀汉政权何来能维持20多年,?姜维的后代的评价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就像洪承畴一样,他是明朝末期的人。

但是历史再次对姜维是公平的。它给了姜维一个广阔的舞台,向他展示了一个有有才干的将军的全部潜力,并忠实地记录了姜维为蜀汉所做的一切,以备后代之用。到来的是一个为蜀汉献出生命才华的男人!

第4个回答  2021-03-04
为什么姜维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罪过还大过刘禅和黄皓?

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让姜维来背,实在是不公平,这个锅姜维不背。

别的不说,就姜维那份执着,那份真心,那份忠诚,整个蜀汉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与之相匹的人,尤其是姜维在刘禅投降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行动和计划,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治军有方,行军有法

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占领箕谷。位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



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好在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品高德厚,赏罚有度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时整齐一如出兵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物资没有损失,人员编制整齐。”

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
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