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取清明二字?

如题所述

清明节的清明二字的来历?

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说清明最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和寒食节及介子推等传说结合,就成为了“清明节”。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只是说明了“清明节”的来历,对于“清明”二字为称的原因,还是没有给出答案。但答案其实就是这个“清明”节气相关的文化里。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之后又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其实分为两类,包括12节和12气;分布到十二个月,平均就是每个月都有一节一气,每个节气约15天,而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即五天一候。其中“气”是定月份的,就是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雨水所在的月份是正月、夏至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冬十一月。(节和气的图示如下)

上面说到了“候”,就需要再引申讲了,所谓侯,就是指“物候”,意思就是万物及自然现象。其实这个“候”才是二十四节气的根本,所谓“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中就是七十二候。如二月的惊蛰节气“初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由物候现象到节气制定,再到四季分界和年岁确定,这就是时岁的划分根本依据。

讲到这里,大概“清明”二字的来历就有了眉目,正是与“天气物候”有关。西汉《淮南子》一书关于天文的介绍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关于清明的记载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这两个典籍中的文字说明有些许差异,但其实是说一个道理,就是“万物呈现清洁明净的现象和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清明节取清明二字用意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

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风俗活动,蒿饼、青团、馓子等风俗食物。

“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 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 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第2个回答  2021-03-30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之后又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其实分为两类,包括12节和12气;分布到十二个月,平均就是每个月都有一节一气,每个节气约15天,而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即五天一候。其中“气”是定月份的,就是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雨水所在的月份是正月、夏至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冬十一月。
上面说到了“候”,所谓侯,就是指“物候”,意思就是万物及自然现象。其实这个“候”才是二十四节气的根本,所谓“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中就是七十二候。如二月的惊蛰节气“初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由物候现象到节气制定,再到四季分界和年岁确定,这就是时岁的划分根本依据。
大概“清明”二字的来历,正是与“天气物候”有关。西汉《淮南子》一书关于天文的介绍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关于清明的记载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这两个典籍中的文字说明有些许差异,但其实是说一个道理,就是“万物呈现清洁明净的现象和感觉”。
第3个回答  2021-03-30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清和景明之象。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

清明扫墓,挂青插柳,焚香祭祀,植树立碑,寒食读谱。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冬至日为24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24节请来自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º时,为清明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第4个回答  2021-03-27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清和景明之象。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

清明扫墓,挂青插柳,焚香祭祀,植树立碑,寒食读谱。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冬至日为24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24节请来自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º时,为清明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