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爵位

如题所述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鞅变法后,秦国摒弃百姓一切取利之门,一心“耕战”,所谓“利益之门,抟出于兵”。为了鼓励百姓参与国战,秦国专门制定了“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士兵参与邦国征战,斩首一级即可获得一级爵位,从此成为贵族。新法极大地激发了百姓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为秦军战斗力的提升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内在动力。秦法将爵位分为二十等,即: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在秦法中,官员可以获得的最高爵位就是彻侯,也称列侯、通侯,他可以获得实际的封地,并且可以自己在封地上设置官吏。而次一等关内侯则只有侯号,虚领封地只能收取封地内的部分租税而已。秦设二十等爵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百姓勇于公战,因此,“封侯”也就成了每一位秦军将士毕生的梦想。但因“列侯”的封号过于尊崇,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的一百多年里,只有七个人获得了这个尊崇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商君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值得注意的是商鞅虽然常被人们称为“商君”,但他的爵位却是“列侯”,即《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商鞅变法前曾任左庶长,不是丞相,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
其中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
第2个回答  2020-12-19
商君不是官职,而是商鞅的别名,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