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为何写出迷朦之作?

如题所述

西昆诗派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联系,不仅有继承,更有自己的突破.本文通过对中杨亿、刘筠及钱惟演等西昆诗人创作的分析与归纳,以阐释西昆诗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风貌上的深情绵邈、典丽精工、勤于用典使事以及精于遣词造句等几个方面.
以杨亿、刘筠以及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诗人在宋初自觉地学习模仿李商隐,他们的诗歌整体风貌



与李商隐颇有相似之处,其创作方法如用典使事、遣词造句、设色用墨等也受到李商隐的影响,他们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与沿袭了义山家法.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众所周知,西昆诗人皆宗尚李商隐.古来一些论者仅以与义山诗的相似程度来评价西昆诗作,实则



是陷入了一个误区.本文从选材、用典、词采、对仗、主体风格等几方面,把和义山诗进行了一番比较,得出结论:西昆诗人对义山诗的继承和学习,是和他们的选择、改造和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西昆体是杨、刘诸人在宋初开创的新诗体,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是唐诗向宋诗发展中关键的一步."西昆体"与宋初朝廷提倡文治的文化学术风气之间的渊源,可以吴淑及丁



谓为个案证实.与之相应,"西昆体"的绝大多数作品只是"白体"的精致形态,难以企及"义山体"的艺术及思想高度.西昆体步武"义山体"后尘却终告失败的结局,表明宋代诗歌处于一种与中古政治文化、学术氛围都有本质不同的新局面,已经不能再遵循唐暨唐前诗歌独特兴象境界的路径延续发展.这个转折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唐音、宋调之分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李商隐的一生真的像一个故事,说出来没人会信,后期丈夫离去的时候写了这句诗来怀念他。
第2个回答  2019-09-22
因为李商隐本来就是女性的柔弱之美,迷朦本来就是感性的一部分。
第3个回答  2019-11-29

谁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每个人都能背诵这首唐诗,但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它。说到“朦胧诗”,人们普遍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诞生了一位著名的朦胧诗人。他的一些诗复杂而晦涩。宋金后世诗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诗人皆爱西昆,不恨人造郑坚”,在袁浩文的作品中,西昆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出生于郑州市兴阳(今河南省郑州市兴阳市)。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朝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歌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构思新颖,风格优美,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感人、优美、博览群书。但他的一些诗歌,如熟悉的《金丝》却晦涩难懂,成为他朦胧诗歌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影响深远。宋朝一批诗人在他死后一百多年形成了一批社团。他们向李商隐学习,包括杨毅、刘云、钱伟彦等。他们的歌声和诗歌后来被杨毅编成了一本书,被称为《西昆赏金集》。因此,它被称为“西昆派”。后人称李商隐为西昆。

因此,西昆的大部分作品都只是“白色风格”的微妙形式,难以与“意山风格”的艺术思想高度相匹配。西昆体“义山体”的失败,标志着宋代诗歌正处于一个与中世纪政治文化、学术氛围有本质区别的新局面。它不能再沿袭唐诗和前唐诗独特的意象状态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转变显示了唐宋之间的不同。

第4个回答  2019-09-22
因为这个诗反应的是他当时的心情,所以很咪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