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的资料!

我很喜欢唐朝时期!
我要找多一些关于唐朝的资料!
注意:是——民间风俗、普遍的着装打扮等....(不要什么宫廷史记、皇上的绯闻什么的!)
有着——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攻入长安废隋恭帝杨侑夺皇帝位,遂建唐朝,定都长安。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朝并无血缘关系。唐朝是一个强大而又繁荣的时代。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在历经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晚唐9世纪末人口仍保持在该数字。唐朝也是继秦汉、隋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唐朝皇族自称出自汉族的名门赵郡李氏,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参见唐朝统一战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迫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有车书本一家等)。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谏。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虽仁但无能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灭了西突厥,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唐朝一度统治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唐高宗在太宗晚年,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前,有两种说法:1、命后宫妃嫔全部削发为尼,于是武氏入感业寺为尼;2、太宗对“武氏一族将代李氏”的谣言深信,于是将朝中及后宫姓武的抓捕,并斩首,因武氏与高宗有私情,高宗将其隐匿在寺院之中以避祸。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主动准许高宗接 唐朝前期疆域
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僭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年-705年),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韦后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北部中央,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皇城接宫城之南,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四条,东西向大街十一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道路宽达150余米以上,被称为“天街”,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郭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唐长安城大明宫是唐代长安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最宏伟的宫殿,也是世界古代史面积最大最雄伟的宫殿建筑群,面积为明清北京故宫的4倍多。王维:“九天
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正是描写各国使节朝拜大明宫的胜景。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之作。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其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唐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作为古代首都构成的要件(宫殿、官署、陵寝),唐皇陵“唐十八陵”成扇形围绕在长安城周围,每个帝陵都是一个微缩版的“长安城”,唐代帝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正反应了那个时代宏大的时代特征。
编辑本段东都洛阳城
  东都洛阳面积大约47平方公里,是仅次于长安城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城市,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部分组成。城内有宫殿群太初宫和(明堂)万象神宫。洛阳郭城平面接近长方形,共有3市126里坊,《大业杂记》:“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纵横相对。”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洛阳城轴线建筑的宏伟壮观!李白天宝初年游洛阳时曾作《明堂赋》,不禁唏嘘慨叹——“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大唐第一高楼万象神宫
天阙:即龙门“伊阙”,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   天街:即“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天津桥”,隋炀帝时所建。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其上之桥则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桥”。   天枢:立于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以北之“万国颂德”铜铸纪念碑,高30余米,对应天上的“天枢星”。 天门:即宫城正门“应天门”, 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隋、唐初之时称“则天门”,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讳而改名,晚唐五代时期称“五凤楼”,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李世民取东都时因太过奢华而被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双向三出阙,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是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考古发掘,“应天门”形制为北京故宫宫城正门“午门”之最初原型。   天宫:即“明堂”,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礼佛堂“天堂”,内贮大佛,高度估约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构建筑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还有很多不可算。唐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直到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并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 唐朝疆域图:包括蒙古、室韦、靺鞨、吐蕃
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甘、凉也被张议潮收复。版图最大时只次于元朝。
行政区划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三年唐军在阴山之巅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回鹘十三部,安定了北部边境。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十五日,但不久就被郭子仪驱逐。此后唐朝与吐蕃在西北地区进行了近百年的拉锯战,咸通七年(866)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 北庭、轮台、清镇等城②。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 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③。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 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④。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南诏军一度占领安南。次年春,唐军收复安南。此后,唐与南诏在安南进行了数次交锋,至咸通七年,唐终于将南诏军全部驱逐出去。乾符二年,唐天平节度使高骈在大渡河击败南诏军,擒其酋长数十人。南诏自此不再寇扰西川。南诏在与唐朝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经此数败后再也不成气候,先于唐朝五年即唐天复二年,南诏灭亡。因为晚唐时期唐武宗和张议潮分别收复了一些失地,使得唐朝灭亡前夕仍然维持了五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可见词条图片册中的唐灭亡前夕疆域图〕
美术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5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称为盛世的只有:唐朝的开元盛世和清朝的康乾盛世。贞观之治不能称为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明朝的仁宣之治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治世,而治世不等于盛世。盛世必须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达到空前鼎盛的阶段。他必须达到以下几条标准: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c:人才和制度相对完善并在不断改进中; d:国家为天下诸国尊重。国家恩威远播四方万里。e: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达到空前鼎盛。
而符合以上标准的中国只有唐朝的开元盛世。而清朝的康乾盛世都不能算。
但是如果广义的说:那么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可以算唐朝的盛世。而唐高祖的武德之治和唐高宗永徽之治也可以算唐朝的盛世。而武则天时代不能算唐朝的盛世。为什么?因为,武则天的时代广义的说是盛世。可并不是大唐盛世。而是武周盛世。准确的说叫武周之治。请注意:武则天是改唐立周。武则天做的是大周朝皇帝而不是大唐皇帝。所以说大唐皇帝武则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所以历史上称唐朝为:李唐皇朝。而武则天时代历史上称为:武周或大周朝。
第2个回答  2012-03-14
已经发到您的邮箱 请查收 多谢给分 希望对您有用
第3个回答  2012-03-20
嘿嘿~我是学历史的,主攻隋唐史~给你推荐几本书吧
《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美】太史文 著(这个是学术著作,不过写得很好,可以看看)
《玩在唐朝》 于左
《一本书读懂唐朝》 王永平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这个也是研究性的)
这些书算是比较靠谱的了,中间那两本虽然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是于左那本我看过,没什么大问题,王永平是首师大历史系的教授,也应该没什么问题。
你还可以读一些比较简单有趣的史料:
《开元天宝遗事》
《两京新记辑校》
《北里志》(专门讲唐代青楼的)
这三个比较简单,不那么难懂,而且都比较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0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在其鼎盛时的公元7世纪,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北括玄阙州、西及安息州、东临哥勿州的辽阔疆域。在690年,67岁的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一度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