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教学设计?

如题所述

要想写好教学设计,首先要知道教学设计有哪些内容,按照北京市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学设计有这些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我的思考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分析

技术准备与教学媒体

(三)教学目标设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二、怎么写教学设计

(一)明确所写题目领域,把握此领域内容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做到基本东西不跑偏

比如写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要知道其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板块,在数的认识教学中,要从6个维度帮助学生建立、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同时,在数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还要渗透位值思想……

再比如写百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设计,要知道其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板块,在计算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计算的基本方法,竖式的书写过程,还要知道借助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素养是什么,知道计算教学的价值是什么……

再如写厘米的认识,要知道其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板块,要知道从5个维度帮助学生建立度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二)研读教材,同中求异

研读教材,重要的是要到别人看到的,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要从三个维度——编辑、学生、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

读懂教材的基本方法:

一看:有什么——教材中有什么

二想:为什么

1. 不这样行吗,不这样行,干吗非要这样,教材要传递是什么

2. 教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 根据教材编排确定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 如果出考题,考什么,怎么考

三答:是什么——不想明白不罢休

四验:再思考——看教参、阅读书籍

(三)研读学生,积累学生经验

研读学生,要科学严谨、求真求实,要不断思考、反思、实践,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前测、试讲、访谈

根据所讲内容进行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关于此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试讲可以积累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个人访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应对学生思维的复杂化。

(四)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设计的主题

主题要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凸显本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彰显作者的智慧,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力度和厚度。

(五)行文

行文要结构严谨、瞻前顾后、环环紧扣,好的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三、写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题目生动彰显灵魂

思想依据合适贴切

背景分析精准独到

教学目标具体详实

教学流程清晰简洁

教学过程精致精彩

效果评价贴近主题

总结特点回扣主题

四、怎样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

审主题——破题
审环节——环环紧扣

现进一步举例说明如何写教学设计

借助多元表征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4例1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此环节是破题,写清三件事:什么是解决问题,什么是多元表征,为什么要借助多元表征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分布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中,对于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将一些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利用多元表征解决问题,是想借助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主要有四种表征方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语义表征、数学符号表征(考虑到数学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捕捉较复杂情景图中的有用信息,把握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策略。这是因为二年级学生,虽然具有初步的看简单情境图捕捉信息的能力,但从相对复杂的情境图中提取有用信息、把握其间数量关系有一定困难,利用多元表征,可以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应对学生实际情况复杂化,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要写清——教材是怎样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哪些表征形式;

学情分析要写清——学生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表征形式;

我的思考要写清——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借助多元表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对解决问题的整体分析

一年级上册:解决以图画和符号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下册: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问题,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年级下册:从比较复杂的情境图中提取信息,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增大,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教材继续以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取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安排了一系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略)

纵观人教版12册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培养;在呈现的方式上,动作、形象、语义、符号多种表征形式有机结合,不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还扩大学生视野,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奠定基础。

2.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利用图像、语义、符号表征,帮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曾接触过一些用连加、连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主要是学习运算顺序、计算方法。今天,学生第一次接触以“解决问题”为单元主题的学习,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读懂图意基础上,理解其间的数量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所选择方法的正误,感悟解决问题的步骤。

为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曾分两种情况出示这个情景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表示这幅图的意思。

1. 静态呈现情景图

(1)大部分学生能用动作、语义表征图意。

(2)少部分学生会用图像表征图意。

(3)学生的动作标准、语义表征呈现多样化。

2. 动态呈现情景图

(1)先走后来

(2)先来后走
两种呈现形式学生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能用动作、语义表征图意。
少部分学生会用图像表征图意。
学生的动作表征、语义表征呈现单一化。

虽然两种情况下学生表征情况大体相同,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差很多,动态呈现情景图,学生受动画过程干扰,解题思路比较单一;静态呈现情景图,有利于学生整体观察,能出现2至3种解题思路。

(三)我的思考

(1)静态呈现情景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图意的理解。

(2)借助多元表征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选择的教学方式、手段也是为解决问题、多元表征服务)

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同一个情境图的理解,为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提供丰富的形象支撑,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紧紧围绕解决问题、多元表征书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运用多元表征理解图意、感悟数量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

2.在借助多元表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提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形成多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借助多元表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沟通几种表征形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要突出解决问题的本质,多种表征形式)

(一)语义、动作表征情景图含义

1.出示情景图:周末一些同学到游乐园玩,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出示课件──游乐园图)

2. 除了他们玩的游戏,你还看到了什么?

3.聚焦到木偶戏: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监控:①“原来”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些人?

② 从哪儿看出“6个人走了”?

③ “13”表示什么?指哪些人?

④ “现在”是什么意思?哪些表示“现在看戏的人”?

4.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幅图的含义。

5.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边说边用手势叙述这幅图的含义——个人说、小组说、集体说。

(设计意图:借助5个研讨问题,帮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过程,经历将一些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并学会用语义、动作表征情景图的含义。)

(二)图像、符号表征情景图含义

1.请你画一幅图表示情景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2. 交流展示,采用三种设问形式:

① 请学生到前边展示自己的创作图并进行说明。

② 针对他说的和他所画的图,你有什么问题吗?

③ 谁读懂他这幅图的意思了?能说说吗?

3. 小结学生算法:

方法一:22+13=35(人) 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 16+13=29(人)

方法三:13-6=7(人) 22+7=29(人)

监控:① 每个方法的意思是什么,叙述的故事是什么。

② 解决这个问题分几步,为什么分这几步,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 比较三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 沟通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

6. 小结:同学们用语义、动作、表象、符号四种形式表征这幅情景图的意思,你喜欢哪一种就使用那一种。

(设计意图:借助四种表征对情境图诠释,除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理解情境图含义、明晰数量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还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征方式,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沟通四种表征之间的关系

1.一人说图意一人用动作演示。

2. 一人说算式一人叙述算式的含义。

3. 小结几种表征形式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借助一种表征寻求与之对应的另三种表征,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种表征间的关系,加深对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运用多元表征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用多元表征解决问题,再次感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结用多元表征解决问题的过程

监控与梳理:

① 看情景图理解图意,提取数学信息。

② 多元表征情景图含义。

③ 沟通几种表征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理解现实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堂。)

(六)板书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紧紧围绕解决问题、多元表征设计题目)

六、本次教学设计的特点(紧紧围绕解决问题、多元表征书写)

1.借助多元表征帮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本教学设计借助语义、动作表征情景图含义的活动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图像、符号表征情景图含义的活动进行数学学习,拉长了学生理解情境图、感悟数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在沟通四种表征之间关系、运用多元表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其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还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小结用多元表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经历将一些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倾听交流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用表象、符号表征对情境图的理解之后,通过学生之间展示、交流活动发展学生分析、思考、读懂别人思维的能力,初步形成接纳、包容与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习惯和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