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词牌是什么?

如题所述

就是《如梦令》。

此调本名《忆仙姿》。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词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风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周邦彦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

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辑衣“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

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苏轼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

扩展资料

《如梦令》的代表诗词: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2、《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宋代: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如梦令》的词牌是:
  《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ù)所作。原名《忆仙姿》,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词牌由来:

  李清照,苏轼,秦观,李存勖,严蕊,冯延巳,纳兰性德,毛泽东,闫江东等都写过此词牌的诗文。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闫江东的“昨夜念君白首,今日相思依旧。相见梦中人,只恨时间太久。等候,等候,日夜断肠守候”最为脍炙人口。更有小说或流行歌曲以此为题,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题考〕 后唐 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迭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作法〕 本调三十三字。通体以六言句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本词「绿」字,盖以入声作平声也。且此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则更工矣。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第五、六为两字迭句,叶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词牌韵律:

  莺嘴琢花红溜
  ⊙仄⊙平平▲(仄韵)
  燕尾剪波绿皱。
  ⊙仄⊙平⊙▲(叶仄韵)
  指冷玉笙寒,
  ⊙仄仄平平(句)
  吹彻小梅春透。
  ⊙仄⊙平平▲(叶仄韵)
  依旧,
  平▲(叶仄韵)
  依旧,
  平▲(迭句)
  人与绿杨俱瘦。
  ⊙仄仄平◎▲(叶仄韵)

  代表作品:
  五代·冯延巳《如梦令·尘拂玉台鸾镜》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苏轼《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宋·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清·纳兰性德《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纳兰性德《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第2个回答  2012-03-15
词牌名就是如梦令
第3个回答  2012-03-14
原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现为《如梦令》
第4个回答  2022-11-01
词牌名是欧鹭。我还得呼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