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在官渡之战只是小败,为何仍被曹操所灭?

如题所述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是大家认为曹操一生的转折点,是袁绍一生注定失败的起点。今天告诉大家,官渡之战只是曹操为求自保的战斗,是袁绍不听谏言无理由发动的战争。

虽然曹操大胜,但是区域并没有扩大,只是得到一部分钱财,得到一部分良将的投降,如张郃、高览等人,部队稍有扩充,大多数袁绍军队被斩杀和四处逃散。

袁绍虽然大败,但是实力尚存。袁绍手下大将有麴义(官渡之前已死)、张南、张郃、颜良、文丑、焦触、高干、吕翔、吕旷、吕威璜、高览、淳于琼、郭援、眭元进、牵招、苏由、阎柔、韩莒子、王门等人。官渡之战后,颜良、文丑、淳于琼等人战死,张郃、高览等部投降,此时的袁绍依然大将众多,官渡之战只是损失七八万人马,对于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的袁绍,没有多大影响,而且袁绍所占据的区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

袁绍官渡战败后,带领八百亲兵逃至冀州,有史料记录袁绍带回来很多兵勇,八百只是《三国演义》写的。对于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平素有德政,深受百姓的爱戴。

袁绍官渡之战大败后,他所管辖的区域有多起叛乱和割据势力的反攻,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而且区域趋于稳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军队人数颇增。袁绍如此的势力,为何还是被曹操所灭呢?主要归于这六点。

志大而智小

袁绍素有大志,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手下战将众多,谋士不尽其数,但是袁绍本人不是帅才,而且不听谏言。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因为自卑,怕谋士田丰取笑他,下令斩杀了田丰,让很多谋士寒了心,斩杀谋士就是把贤才拒之门外,此后投靠袁绍的谋士越来越少。

色厉而胆薄

袁绍是一位胆小之人,遇事不能冷静思考,优柔寡断,善于听信谗言,不喜欢直言。在很多决策中丧失了一次次机会。

忌克而少威

袁绍和曹操本人比,差距不是一点,曹操是一位枭雄,多疑而且狠毒,遇事善于决策,而且听直言,有着独到的见解,爱惜谋士,广纳贤才,在军队中威严甚高。曹操再一次出征中,命令军队不可践踏庄稼,但是自己的马车不小心冲进庄稼地,曹操拿刀要砍下头颅,群将劝阻,最后割发以替,可见曹操军队之严明,有如此的军队怎能不胜。

袁绍在这一点做的很是不足,他遇到事情就是大喊大叫,不断地变换,有时考虑半天,一旦谋士谨言多个策略,袁绍必然大乱,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统领者,不能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兵多而分画不明

袁绍兵将虽多,但是分化很不明确,而且统兵作战时,后方经常叛乱。边疆区域驻守过于疏忽,对于四州之兵分布,冀州之兵过于集中。曹操在官渡之战和后期对袁谭、袁尚的用兵,就是看到这个方面的疏忽,出奇兵战胜的,曹操善用围城逼迫投降。

善感病死

官渡战败后,袁绍也多次出征,袁绍本人多情善感,遇到事情经常会流眼泪,心态一直不好,胜败乃兵家常事,为将者要拿得起放得下。袁绍晚年一直悔恨自己,惋惜自己没有一统江山,抑郁成病,.袁绍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病死,具体病因不详,史料记载袁绍是公元146年出生,公元202年去世,具体年龄不详。

立幼疏长

袁谭是袁绍的长子,袁谭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屡建战功,当时袁绍给袁谭只有青州少许区域,袁谭于是在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终于占有整个青州,之后便据守此地。

袁尚是袁绍的爱妻刘氏的儿子,因为袁尚美貌,袁绍在世时,经常夸赞,有传位袁尚的意思。袁绍死后,众人认为袁谭为长子应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审配等人害怕袁谭即位以后辛评等人为害自己,就假托袁绍的遣命,拥戴袁尚作为继承人。

袁谭和袁尚不合,自相残杀,袁谭为了击败袁尚,去投降曹操,曹操没有接受,攻打袁谭,最后兵败。袁谭怨恨袁尚没有派兵救援,两人的矛盾日益加重。曹操利用此二人的矛盾,一一击败,最后夺取大部分区域。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同年,黑山军首领张燕率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建安十二年,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