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作文写作的“道”

如题所述

【如何把握作文写作的“道”】
语文教师和专家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写作训练的改进措施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写作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处理好作文训练“道”与“技”的辩证关系。
一、要会“悟道”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道”,指高考作文训练中,涉及审题立意的一般规律。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会读书,能够悟得一点读书的规律;其次还得悟出一点为文的一般规律;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那么教师就要悟出一点高中生在作文写作练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中“一点四面”的写作基本原则
作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道”才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才能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独特感受。写文章,首先要有反映真实生活感受的冲动,要有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人分享的乐趣,而不是无病呻吟,生搬硬套。对生活有真感悟,才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此为文之道的第一层含义。
2015年,在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样式,即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给出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在其写作中,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2015年新课标Ⅱ卷,创设“风采人物评选”情境,要求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最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生活现实现象,关注国家时政方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否则行文就干瘪枯燥,论述就软弱无力,思考问题就很肤浅。所以多读、多想、多练是作文复习的关键。
2.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学生的高考作文主要是向别人(阅卷教师)敞开自己的世界。由于读者特殊,所以还必须讲究“形式”,讲究“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高考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写作,学生不是以此为业,换句话说,他们活着不是为“写文章”,“写文章”只是为了向阅卷教师“宣示”,宣示“我的”一点看法。这就是“我口写我心,我笔述我事,我文抒我情”。此为文之道二层含义。
优秀的文章,必须有思考,有思辨,有内容,讲究思路的逐层深入,不刻意追求分论点的整齐划一。反而,如果只有结构,没有内容,很容易被评判为套作文章。
如2016年新课标Ⅲ卷,针对“小羽创业”这个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可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的写作着眼点:
1.创新创业,符合当前五大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的“创新、开放、共享”。
2.也可从以下内容着手:①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③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⑤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⑥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⑦优先致富与共同致富;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二、要会“用道”
作文写作的“道”,正如庖丁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之“道”,而非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之“道”。前者指规律,后者指一种既定的理论、学说、道德教条等。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把后者当作重点,让学生在写作前就接受某种既定的理论、学说、道德教条等等,虽可能有助于他们“打好精神的底子”,但常常不免只会“吃鱼”而不会“打鱼”,甚至吃了有毒的鱼而不自知,不但无助于智慧的发展,还有可能变得愚昧;这就是说,高中作文写作教学不仅要顾及高考作文写作,更要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不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在作文中不会“悟道”,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所谓高考优秀作文来作教条、框框是有很大关系的。
例如,关于某省的高考作文材料《手握一滴水》的“道”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很大。有人认为“小中见大”才切合“道”,而谈“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则是偏“道”,这样的教条约束,就是教唆学生去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大话,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在作文写作课堂上获得一点作文技巧的智慧,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反映生活、描写生活,从而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去改造生活,从一个方面去实现教育的总目标“育人”这个“大道”。
三、“道与技”的辩证统一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应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这是“道”;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二者辩证的统一起来,作文教学才能摆脱桎梏,引导学生真正走向写作的自由天地。“文以载道”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表达”是作文的载体,忽视了“道”,学生的知、情、意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忽视了“技”,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学生思考问题就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有道与技的有机融合,才能使作文成为“提高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有效教学。
如2016年新课标Ⅲ卷在阅卷过程中比较强调“道与技”的辩证统一,即“综合立意”。如“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创新之泉与市场规范”“抱步死守,不如携手共进”“探索创新,分享推广”“合作共赢”“远见与胸襟拓展创新之路”“唯诚信与规则不可辜负”等观点,综合了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判断和辨别,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观点明确,特征突出,表达有特色,注重细节,引用贴切,体现理性思考因此得分较高,而一些只强调某一方面内容的单项立意,得分偏低,特别是一些只强调写作之“技”,而忽视了写作之“道”的文章得分普遍偏低: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而仅就“创新、规范、共享、诚信、友善、奋斗、双赢、团结”等进行概念化写作的,如若格式化或者模块化乃至套路式进行文章构思,如若过分注重言语的外在粉饰而在文章内容上显得飘浮,即使有内容、有特征、有较好表达能力等,得分不会超过45分。
所以,“道与技”的辩证统一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