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

如题所述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此类传说都不足为信。没有文献显示唐朝有月饼,甚至连“月饼”之名在唐朝都没有出现。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吴子牧描写临安风物的《梦粱录》中,但这种“月饼”是蒸熟的饼食,属于“四时皆有”的点心。同书“中秋”条目下并未提到月饼,说明这时的“月饼”只是形似月亮的普通点心,并不是中秋时令食品。
  《东京梦华录》中对于中秋习俗的描写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汴梁人在中秋节的活动以饮酒赏月为主,所食也是蟹和水果,并不见月饼。元代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详细记录了元大都风土人情,当时中秋习俗也没有吃月饼一项。
  月饼作为节令食品的流行,还得等到明朝。
 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中秋月饼的大量记载。《帝京景物略》和《曜仙神隐书》中记载,明代中秋流行拜月之俗,明朝人取人月双圆的意义把月饼叫作是“团圆饼”,月饼成为必备的祭品,人们拜月之后把月饼分而食之以求团圆。
  这种拿来拜月的贡品月饼是否好吃,颇为可疑。万历年间一位太监写的《明宫史》提到,中秋节过后,“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岁暮距中秋长达四个多月,保质期如此长的明代月饼堪称现代陈年月饼的滥觞。
  到了清代,月饼发展迅速,品种不断增多。《燕京岁时记》中描述月饼为“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清朝的月饼口味甚佳,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酥皮月饼的馅料组成,“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可能是文献中最早的五仁月饼。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月饼的饼皮均为酥皮,并非广式月饼的糖浆皮。
 酥皮是中国传统糕点常用的饼皮制作方法,现代尤其流行于中国南方。成书于南宋年间的菜谱《浦江吴氏中馈录》即有“酥饼方”,制法为“油酥四两,蜜一两,白面一斤,搜成剂,入印,作饼,上炉。或用猪油亦可,蜜用二两,尤好。”
  今天的月饼流派当中,除了广式之外,苏式、京式翻毛月饼、扬式黑麻月饼、潮式月饼、闽式月饼外皮几乎都是酥皮,区别只在酥皮的皮、酥配方和皮酥比例。
  酥皮月饼的制作方法,可以最为典型的苏式月饼为例。不过,苏式月饼如今的流行区域相当有限。全国人民更为熟悉的是没有酥皮的广式月饼。广式月饼外层是糖浆皮,以小麦粉、糖浆、植物油、碱水等原料制作烘烤而成,这并非中国传统的糕饼技艺。
  这与广式月饼的起源有关。广东流行中秋月饼比中国其他地区的时间更晚,要迟到晚清时期。在此之前,广州沙面地区已因鸦片战争变为英、法租界,各类西饼店纷纷踏上广州地界。以糖浆皮包裹烘烤而成的广式月饼,其实是学习西式糕点作法的产物。
 对于广式月饼的洋血统,1905年在广州爆发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最能说明问题。早期广式月饼的糖浆皮只有用进口面粉才能制作,当时运动中心广州便流传着许多首抵制美货月饼的歌谣,比如其中的《中秋饼》。
  此外,佛山沿途散发的传单写道:“中秋月饼,美面制成,用以敬神,亵渎非轻。”佛山自强社更甚,编出“千家万户,香饼盛设。倘用美国面,饼自不洁。花旗之面,中华之血。人吃不甘,神鉴不屑”之语。
  但与抵制洋货运动相比,更影响广式月饼影响力的还是其制作技艺上的缺陷。直至民国时期,广式月饼的制作技术仍不成熟,成本较高,主要在广州、佛山等城镇供应,省内偏僻地区仍属罕见。
  民国初年的先施公司曾推出一款塔型月饼“七星伴月”,标天价25元(当时每斤月饼才卖四毛到六毛),但因为体积过大,技术不过关,待全饼烤熟,外皮已至焦黑,而外皮不焦者则内部不熟,结果只卖出八个。但时至今日,广式月饼却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查询今年的数据也会发现,广式月饼热门指数遥遥领先,在品牌方面,排名前五的品牌中有三家在广东、香港地区,产品以广式月饼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15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企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关于中秋节,笔者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神奇美好的传说。   月饼由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笔者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笔者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笔者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9-15
这个直接搜百度百科就行了,说的很详细的。
第3个回答  2020-06-16
第4个回答  2020-09-2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