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乌桓这个字音怎么读

曹操北征乌桓这个字音怎么读

桓的读音是huán。

一、桓的释义

姓。

二、笔顺

横、竖、撇、点、横、竖、横折、横、横、横。

组词

一、盘桓 [ pán huán ] 

徘徊;逗留住宿。

二、桓文 [ huán wén ]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6

曹操北征乌桓(读:huán)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东、辽宁一带的乌桓族,以图再起。曹操为断绝袁氏复起的后患,而征伐乌桓。最终,曹操麾下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阵斩蹋顿。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曹纯部虎豹骑俘获蹋顿,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

扩展资料:

曹操准备远征华北,命董昭于206年秋至207年春挖掘平虏渠和泉州渠以从水路运粮到华北。曹操做这些战争预备工作时,一些将领试图劝阻曹操深入北伐以防南方袭击.

但曹操的谋士郭嘉作了如下分析,敦促采取急袭:“北方游牧人仗着中原离他们远,肯定不防备,趁机猝然攻打他们,可以击破和消灭之。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乌桓会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将丢失。

荆州牧刘表不会被刘备说服袭击许都的,他除了坐谈以外无所作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并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则担心不能制住刘备,如仅予以轻任,则刘备不愿为之所用。”

曹操赞同郭嘉的分析,207年夏,亲率军至易京并以易京为大本营,进军无终,当地向导田畴来投。

乌桓军的大本营在柳城,由无终发起的攻击线穿过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带。但七月,雨季降临,大雨在低地泛滥,道路泥泞,使得这片地区不能通过了。乌桓也料到了这条进攻线路,扼住河口,曹操军一时不能前进。

曹操就战况求助于熟悉当地且早先和乌桓有过争执的田畴。田畴告诉曹操一条通往西汉废弃的前沿领地的废弃道路。从那里军队可以行经无防守的地带,在乌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击,若如此做,“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顿的首级”。

曹操大喜过望,采纳计划,回师无终,命部下在水边的路上树立标志,写上:“中夏时节,道路不通。我们等秋冬了再进军。”敌军哨兵看到标志,相信曹操真的撤军了。如田畴所料,乌桓人大失算,以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带的军队都会撤回。

郭嘉建议“兵贵神速”,要曹操丢下辎重,迫使军队轻装前进,以免拖后腿和警醒敌军。[5]曹操谨记在心。

在田畴带路下,曹操率军轻装创造了被认为其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军事冒险之一。他们攀越徐无山,经卢龙塞退出中国边境进入滦河上谷,在这片艰难的地区进军五百余里,在平冈转而东向,穿越鲜卑的牧地,再次进入东汉边境的山脉。

这时曹操军已经包抄了蹋顿的防守营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线前进,即将把敌军的领地一分为二。

秋季八月,曹操军到大凌河谷,蹋顿及其盟军意识到状况,仓促从备战地撤退,合兵向北迎战曹操。蹋顿、袁尚、袁熙和另两位乌桓单于楼班、乌延聚集数万人[8]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军。

这场遭遇对双方都是猝然的。敌军数量占优,辎重又被留在后方,曹军害怕了。另一方面,乌桓显然也无任何作战准备,并未成列,更没有试图阻止曹操进军以抢占先机。

曹操及诸将登上一处斜坡观察敌军队列,发现乌桓军无序,在张辽的请战下,曹军立即挥兵冲锋,兵分三路,徐晃、于禁、许褚各领一路,曹操将自己的麾旗授予张辽作中军主力直冲蹋顿所部。

张辽冲锋进攻,轻兵很快击败乌桓骑兵,曹纯部虎豹骑俘获蹋顿,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战役结束后20多万中国居民和乌桓部卒投降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攻乌桓之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9-06
乌桓[wū huán]
亦作“ 乌丸 ”。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名。原是 东胡族 的一支, 西汉 初被 匈奴 击败,迁移到 乌桓山 ,因以为名。 汉 建安 十二年 曹操 破 乌桓 ,徙万馀落至中原,其势遂衰。见《汉书·匈奴传下》、《后汉书·乌桓传》。后世诗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地。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北齐广稜城主书》:“ 庸 、 蜀 、 氐 、 羌 之兵, 乌丸 百虏之骑,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元 张昱 《白翎雀歌》:“ 乌桓 城下白翎雀,雄鸣雌随求饮啄。” 明 王清 《塞上感怀》诗:“梦回绝域 乌桓 地,战罢空山 敕勒 营。”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9-06
乌桓
wū huá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