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风格

如题所述

1、青年时期: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2、困居长安时期:

《丽人行》

唐代: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译文: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3、为官时期: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西南漂泊时期: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写作风格: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望岳》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丽人行》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

《春望》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夜喜雨》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4

杜甫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和风格: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年至745 年,0至34 岁)

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代表作《望岳》。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岁至44 岁)

杜甫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

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

半年后,杜甫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岁至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岁至59 岁)

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扩展资料:

对杜甫的评价

诗品出于人品。杜甫的诗是他灵魂的自白。如果以对人民的态度、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那么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但是这样一位才气非凡的现实主义诗人,却一生举家漂泊、最后客死他乡。

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度时期,从杜甫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杜甫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忠君忧国的执念。杜甫所写之诗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和热切的情怀,更有担忧的愁绪,展现了这个过渡时期的重大的变化。

杜甫因此被称为是诗圣,和李白合称为“李杜”,而杜甫所写之诗更是给后人还有留下深远的影响,因此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对战乱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对黑暗腐朽的政治风气给予批判,杜甫甚至愿意为了改变这个现象而牺牲自己,故其诗一直贯通忧国忧民的主线。

杜甫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很是热爱,前期所作之诗皆是伟大的抱负和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十分嫉恶如仇,热爱人民,所以诗歌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著名诗人对杜甫的评价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虽然杜甫在他生前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视,其诗也未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是杜甫却在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也因此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风格。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可见杜甫所影响的程度之深,在我国历史上存留的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9

杜甫人生阶段代表作及其风格: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35 岁以前)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抱有美好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

代表作《壮游》、《望岳》等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35 岁—44 岁)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45 岁—48 岁)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使他写出《春望》 《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诗歌充满了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7岁)

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 ,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等。

五、舟中长逝(57岁—59岁)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辗转漂泊。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同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代表作《登岳阳楼》,思乡心切,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百度百科)
欢迎追问,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3-11
这个问题很大,要是详细解释的话,可以写一篇长的论文。这儿简单的说说吧。
杜甫前期的诗歌(40岁以前),诗歌大多写的是山川的雄奇壮阔,抒发自己的感慨。从长安十年开始,他的诗歌开始转向老百姓,《兵车行》是他第一手描写老百姓的诗歌,在《自京赴奉先县咏坏五百字》中渐渐的形成的他诗歌“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后来的诗歌包括“为官陷贼”西南漂泊 等时期的诗歌 笔触都关注百姓,但心中又放不下统治者,所以心中有一些矛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