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游戏

我要游戏的名字,现在有无,相关资料,游戏规则,有没有玩具,地点,参与人数,越多越好,

我后天就用,越快越好,必有重谢

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块三四米长、两米多宽的空场地,在约两米宽的外侧各划一条白线,再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布包内放些沙土或绿豆,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块,以免伤人。
玩法:此游戏可3至4人参加。三人玩法是在两条线外各站一人负责拿包砍,中间站一人面对手中拿包的人,游戏开始后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间人的身上,又要不让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间的人没接住包,她就输了,就要“下台”,换那个砍包的人上场,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过来的包,那么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减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两人一组,线中间站两人,砍法规则相同,两人都被砍下为输,“下台”,由另一组人上场做被砍包人。
这个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为负责砍包的人,要想方设法把包砍在中间人难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间的人要想方设法灵活转身躲包,随时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还想接包。此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
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是表面较光滑又不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
抽陀螺
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玩法:玩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利者。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抽陀螺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室外游戏,很值得推广。
撞拐
撞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男女少年均可参加“战斗”。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划出几个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
玩法: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比赛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留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出圈(阵地)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者。
此游戏双方都要机智、敏捷、沉稳、勇敢,这是决胜的关键。这个撞拐游戏可在一片欢笑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信心和毅力。
邀人过河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个“邀人过河”游戏。这个游戏还配有动听的曲调,边唱边玩,非常有情趣。
玩法:将参加游戏的人均分成两队,每个队以4至6人为宜,多些亦可。先用粉笔在平整的场地上划两条直线,两线间留的一米宽作为界线亦称“河”。游戏开始两队的人都对脸站在两条线后,先由任意一队的人拉起手边挥动手臂边前后走动,同时齐唱道:“我们邀请一个人呀!我们邀请一个人呀!”另一队的人拉着手边舞手脚紧跟问道:“你们邀请什么人呀?你们邀请什么人呀?”(曲谱同)那一队就唱道,“我们邀请×××(一对方队员姓名)呀!我们邀请×××呀?”被邀的队又唱道“什么人来同她赛呀!什么人来同她赛呀?”邀请的队答唱“×××(本队的一队员名)来同她赛呀!×××来同她赛呀!”唱毕两队参赛的人出列各站在自己一方线后边缘,腿脚不能过线,俩人友好握手后,相互用一只手使劲拉,不许用两只手拉,其他两队队员则高喊:“×××加油,加油”为自己的队员鼓励。俩人看谁能把对方拉出对方白线外过“河”,拉到自己队线内时即为胜。然后另一队为邀人方,按同样规则边歌边舞,往返互邀直到一个队把另一队队员全部拉过“河”时即为胜利者。
玩此游戏的窍门是,邀人一方要选力气大些,年岁大些,有技巧的“大腕”,选被邀的人则挑该队中臂力小年岁小些体弱的。此游戏很适合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既欢乐有趣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臂力、毅力和勇气。
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男孩们爱玩的游戏。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
玩法: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此游戏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玩此游戏可使孩子们在跑动同时锻炼了毅力和手臂的力量,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健身运动。
选冠军
选冠军游戏老北京时又称选“总统”、选“领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们在胡同里或上体育课时爱玩的游戏。玩具只要准备一个排球或大皮球即可,记得笔者少年时就有一个胶皮气球,常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玩法:参加人数不限,先分成两组,一个组的人在外面站成一个大圆圈,另一组的人散站在圈内。游戏开始后由外圈的孩子轮流用球向内抛扔,每击中一个内圈的人被击中者即退出圈外,经往返多次最后没被击中的那个人即为“冠军”。然后外圈与内圈两组的人交换场地,重新再进行。
这个游戏孩子们在跳动中锻炼了身体为躲闪击来的球机智灵活了头脑,是一项非常有益身心的室外游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09
老北京的x小游戏

■ 扇纸
一人游戏。用纸折成三角形,折形中有缝隙,用力向下甩,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 扇�pia ji 

■ 编花篮
女孩子的游戏,围成一圈,把右腿向后弯,搭在后一个人的腿弯上,每个人都这样就连成一圈,都一只脚着地,然后一起顺时针向前蹦,边蹦边唱:“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睡睡不着觉,小孩儿醒吃烧饼……”很有意思,尽兴为止。

■ 翻绳
古老的游戏,连机器猫都玩。一根绳圈,用手翻来翻去可做出多种花样。翻到一方再也翻不下去或翻坏结束。

■ 跳皮筋
至少三人。女孩子的游戏,全面锻炼身体。有很多种玩法:跳茅坑,快飞机等等。边唱歌边跳,跳一级升一级,跳坏了就换人跳。

■ 简易水枪
两人即可。用细皮管等盛满水,当水枪打水仗。

■ 憋死牛
两人游戏。双方一直对视,可做鬼脸,但不许笑。先笑者输。

■ 动物棋
双方每人8个棋子�象、狮、虎、豹、狼、狗、猫、鼠。级别由高到低,鼠能吃象(据说鼠可以钻进象的耳朵里吃了它的脑子),棋盘由4乘4方格组成,玩时将棋子倒扣,混放,一个一个翻出来。直到一方被吃光。

■ 推掌
两人面对面站立,相距一米左右,脚不准动,其他部位不能着地,只能用手掌相互拍击,互相推,可以虚晃一枪,目的使对方失去平衡。

■ 过家家�顾家妹儿 
不用多说的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玩过的游戏。出于模仿心理,看孩子、做饭、上班、买卖商品、婚礼。办家家时一队孩子,一个为母亲,一个为父亲,剩下的为孩子或其他角色一起玩。

■ 我的冒险
两人以上,可选择说真话或是大冒险两个方式。真心话就是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以真心话作答。大冒险即是对对方要求所做的事情无条件完成。现在演变成为“真心话大冒险”,在情侣中广为流行。

■ 跳飞机格(跳房子,跳大天)
两人以上。在地上画出“1、2、3、4、5、6、7、8、大天”的方格子,用沙包掷到“1”中,开始,单腿跳过“1”,在“4、5和7、8”处可双腿落地,再跳回“2”时捡起沙包。掷到“2”中,依次到“大天”,在“大天”时捡包需背过身来捡起。

■ 拍手�赛赛赛 
“你拍一我拍一,茉莉开花二十一……你拍十我拍十,打倒蒋介石!”两人玩,自己双手拍一下(你拍一),在用一只手与对方相对的手相拍(我拍一),再自己拍一下(茉莉开花),换另一只手与对方相拍(二十一)。拍手所说的内容,自定,顺口就行。如此循环下去。

■ 铁上抓人
一人抓多人,用一根铁棍碰到要抓的人时喊“通电”,被抓者需喊“绝缘”,未喊被抓到者即变成抓人者。喊过后需等别人“过电”来救。但救人者“过电”后,自己便不能再动了,需等其他人来“过电”。

此外还有:
空竹

放风筝

踢毽子

跳皮筋

丢沙包

老狼老狼几点了
第2个回答  2007-11-10
怀念老北京的儿歌和游戏

搬到天通苑老区来住有两个多月了,楼下没有多少车穿梭,在小区里见的人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多是慢节奏安闲的神态,很少见京城里的行色匆匆。我喜欢这儿的空阔,喜欢在傍晚到露天健身场去跑跑转转,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微凉与童声喧闹。那一刻的心情是说不出的好。

但同时,也有感觉不和谐的时候,就是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所谓新儿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接下来还分别唱到爸爸的兄弟姐妹,妈妈的姐妹弟兄。巡回一遍之后,还从头再来,反复多次,就那么声声不息着。这首有些绕口的儿歌不知是从附近的幼儿园还是从谁家的机器里传出来的,不管你想不想听,都要灌输你几分钟,就算你闭关了窗户,它也能挤进屋来,很有点不依不饶的势头。我不是因为听腻了才反感它,是一开始就觉得这儿歌不够地道,韵律倒是有,但板得灭了童趣,听下来感觉更多的是成年人说理的迫切。

我更喜欢听上世纪50年代北京流行的儿歌,比如《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在老北京的大杂院里唱大了几代人。如果联系到当时还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你就会发现,这哪里唱的是“小耗子”啊,分明是说一个馋嘴的顽童正在偷吃奶奶的罐里白糖,或者是妈妈送礼用的糕点,惨遭“现行”时的狼狈相嘛。区区20几个字,就把“小耗子”的顽劣和“猫”的宽容勾画出来了,充满了爱意,又不乏童趣。

现在的孩子恐怕难有偷嘴的冲动了,不仅想吃就能吃到,还有更多拒吃的时候,然后就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的感慨:“我们小时侯……”。我不知道是物质的丰富让如今的儿童不需要“小耗子”了,还是听着“小耗子”长大的成年人忘了年幼时“小耗子”与“猫”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当然,时代不同了,应该给这些花朵最新最好的雨露滋润,何况又是独苗!只是我不能理解,为人父母、为人师者,何以只能拿出“爸爸的爸爸叫什么”这样的儿歌反复充填童心,是出于拳拳之心吗?

再说说儿童游戏。每到傍晚,就有许多小朋友,三四岁到八九岁的不等,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小区的健身场地玩耍。他们有的骑着童车,有的怀抱皮球,还有拽着爷爷奶奶的手去玩滑梯的……各玩各的,小朋友见了面,顶多在家长的敦促下问声好,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谨慎。那天傍晚,健身器都被人占用了,我就在跑步机旁一边等着一边活动着胳膊腿,一个小足球滚到我脚边,随后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我拾起球问:和阿姨一起玩,好吗?他回头望了一眼,迟疑着,然后抱过球跑了:该是大人们教导的对陌生人的防范吧?我无奈地笑着,他的爷爷走过来说:“没办法,他胆子小,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更别说陌生人了。哪像我们小时侯,成天跟大伙一起疯玩。”然后他就给我讲了半个世纪前他小时侯在胡同里就能玩的一种“滚铁环”的游戏,讲得很陶醉。他说,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都喜欢玩的竞技游戏,可以一个人玩,但多人玩更有意思。几个小伙伴各用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子推着铁环向前跑,谁跑得远或快,铁环又不倒,谁就赢了。呼呼啦啦的一帮人来回跑着,有时还边跑边高喊“冲啊”,声势很大。没有铁环的小朋友也可以借,轮换着玩,反正都熟悉。

他对当年游戏中宏大阵势的渲染,让我想起了京剧舞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的精妙表演艺术。同伴们相携而戏的热闹,也是生活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后生们不能企及和想像的。如今的北京城,生活在高楼里的人越来越多,出来同玩的伙伴越来越少;青少年静坐家中,点击鼠标玩的网络游戏越来越多,动手做个冰车、缝个沙包,呼朋引伴的“招摇”玩法也日渐消隐了。眼下,青少年的时尚玩法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沙场秋点兵”,一骋少年豪情。真希望,天性好动的孩子们能早日走出家门,聚到一起,把老北京人曾玩转的沙包再丢起来,把空竹再抖起来,用盈盈笑语冲淡车马喧。

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块三四米长、两米多宽的空场地,在约两米宽的外侧各划一条白线,再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布包内放些沙土或绿豆,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块,以免伤人。
玩法:此游戏可3至4人参加。三人玩法是在两条线外各站一人负责拿包砍,中间站一人面对手中拿包的人,游戏开始后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间人的身上,又要不让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间的人没接住包,她就输了,就要“下台”,换那个砍包的人上场,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过来的包,那么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减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两人一组,线中间站两人,砍法规则相同,两人都被砍下为输,“下台”,由另一组人上场做被砍包人。
这个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为负责砍包的人,要想方设法把包砍在中间人难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间的人要想方设法灵活转身躲包,随时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还想接包。此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
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是表面较光滑又不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
抽陀螺
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玩法:玩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利者。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抽陀螺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室外游戏,很值得推广。
撞拐
撞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男女少年均可参加“战斗”。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划出几个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
玩法: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比赛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留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出圈(阵地)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者。
此游戏双方都要机智、敏捷、沉稳、勇敢,这是决胜的关键。这个撞拐游戏可在一片欢笑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信心和毅力。
邀人过河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个“邀人过河”游戏。这个游戏还配有动听的曲调,边唱边玩,非常有情趣。
玩法:将参加游戏的人均分成两队,每个队以4至6人为宜,多些亦可。先用粉笔在平整的场地上划两条直线,两线间留的一米宽作为界线亦称“河”。游戏开始两队的人都对脸站在两条线后,先由任意一队的人拉起手边挥动手臂边前后走动,同时齐唱道:“我们邀请一个人呀!我们邀请一个人呀!”另一队的人拉着手边舞手脚紧跟问道:“你们邀请什么人呀?你们邀请什么人呀?”(曲谱同)那一队就唱道,“我们邀请×××(一对方队员姓名)呀!我们邀请×××呀?”被邀的队又唱道“什么人来同她赛呀!什么人来同她赛呀?”邀请的队答唱“×××(本队的一队员名)来同她赛呀!×××来同她赛呀!”唱毕两队参赛的人出列各站在自己一方线后边缘,腿脚不能过线,俩人友好握手后,相互用一只手使劲拉,不许用两只手拉,其他两队队员则高喊:“×××加油,加油”为自己的队员鼓励。俩人看谁能把对方拉出对方白线外过“河”,拉到自己队线内时即为胜。然后另一队为邀人方,按同样规则边歌边舞,往返互邀直到一个队把另一队队员全部拉过“河”时即为胜利者。
玩此游戏的窍门是,邀人一方要选力气大些,年岁大些,有技巧的“大腕”,选被邀的人则挑该队中臂力小年岁小些体弱的。此游戏很适合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既欢乐有趣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臂力、毅力和勇气。
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男孩们爱玩的游戏。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
玩法: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此游戏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玩此游戏可使孩子们在跑动同时锻炼了毅力和手臂的力量,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健身运动。
选冠军
选冠军游戏老北京时又称选“总统”、选“领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们在胡同里或上体育课时爱玩的游戏。玩具只要准备一个排球或大皮球即可,记得笔者少年时就有一个胶皮气球,常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玩法:参加人数不限,先分成两组,一个组的人在外面站成一个大圆圈,另一组的人散站在圈内。游戏开始后由外圈的孩子轮流用球向内抛扔,每击中一个内圈的人被击中者即退出圈外,经往返多次最后没被击中的那个人即为“冠军”。然后外圈与内圈两组的人交换场地,重新再进行。
这个游戏孩子们在跳动中锻炼了身体为躲闪击来的球机智灵活了头脑,是一项非常有益身心的室外游戏。

祝福你了!
第3个回答  2007-11-09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
跳飞机格(跳房子,跳大天)
两人以上。在地上画出“1、2、3、4、5、6、7、8、大天”的方格子,用沙包掷到“1”中,开始,单腿跳过“1”,在“4、5和7、8”处可双腿落地,再跳回“2”时捡起沙包。掷到“2”中,依次到“大天”,在“大天”时捡包需背过身来捡起。
憋死牛
两人游戏。双方一直对视,可做鬼脸,但不许笑。先笑者输。
扇纸
一人游戏。用纸折成三角形,折形中有缝隙,用力向下甩,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第4个回答  2007-11-09
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块三四米长、两米多宽的空场地,在约两米宽的外侧各划一条白线,再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布包内放些沙土或绿豆,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块,以免伤人。
玩法:此游戏可3至4人参加。三人玩法是在两条线外各站一人负责拿包砍,中间站一人面对手中拿包的人,游戏开始后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间人的身上,又要不让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间的人没接住包,她就输了,就要“下台”,换那个砍包的人上场,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过来的包,那么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减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两人一组,线中间站两人,砍法规则相同,两人都被砍下为输,“下台”,由另一组人上场做被砍包人。
这个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为负责砍包的人,要想方设法把包砍在中间人难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间的人要想方设法灵活转身躲包,随时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还想接包。此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