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

一定要描写雪景的,不要写事的
要常用的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 —— 唐 · 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 唐 · 杜甫《古柏行》

冰塞长河,雪满群山 —— 南北朝 · 鲍照《舞鹤赋》

探梅踏雪几何时 —— 宋 · 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 唐 · 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 唐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卷起杨花似雪花 —— 宋 ·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 宋 · 范成大《秦楼月·楼阴缺》

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 宋 · 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 宋 · 姜夔《钓雪亭》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 宋 ·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 宋 · 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 唐 · 张志和《渔父》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 —— 宋 · 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 宋 · 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 宋 · 陆游《落梅》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 唐 · 李白《紫骝马》

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 清 · 龚自珍《远志》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 唐 · 白居易《村居苦寒》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 宋 · 张炎《解连环·孤雁》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 唐 ·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 宋 · 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 宋 · 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 清 · 朱彝尊《出居庸关》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 唐 · 李白《越女词五首》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 唐 · 雍裕之《芦花》

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 宋 ·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 清 · 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 唐 · 卢照邻《雨雪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1
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此诗前两句描写雪景,运用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沾青枝、使青枝变白的状态,也暗写了诗人临窗观赏的经过。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这里,上文的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了铺垫,而下文的抒情则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雪中忆李揖》、孟浩然的《赴京途中逢雪》等。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便是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大雪纷飞,天昏地暗,群山不见鸟飞,众路断绝行人,只有一位渔翁披蓑戴笠,驾着一叶扁舟,在寒江独钓。其实,它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③,“味外之旨”④。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咏雪诗,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孜的《雪诗》、陆游的《弋阳道中遇大雪》等。
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寒,也采用了这种衬托法,此诗脍炙人口,这里就略而不引了。

至于用比喻来写雪的诗数量更多,表现上也颇具特色。有用一物作比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分别用“梨花”、“银”比雪,异曲同工。有用两物作比的,如“萦空加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以“雾转”比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一个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一个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也有用数物作比的,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比雪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严格说,这是用典)。这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⑤的。

咏雪诗用以作比的物,有银、雾、玉、马等,而更多的是花,这从上文诸例中可窥见一斑。虽然同是以花喻雪,但咏雪诗却千姿百态,各呈异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