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乐器介绍

如题所述

1、葫芦笙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 称布若、昂。拉祜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变。傈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

流行于云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 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2、马布

马布,是彝族独有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彝语“马”为竹子,“布”为簧管,意即插上簧管 的竹制气鸣乐器。又称布惹。

3、巴乌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称“各比”,彝族称“比鲁”或“乌勒”,侗族称“拜”,常用于独奏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

4、月琴

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5、口弦

口弦又称口弦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3
口弦,俗称响篾,有铜制和竹制两种。根据簧片数目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之分。竹制口弦长约十多厘米,宽仅一指,在削薄的竹片中间刻上气槽和簧片,三面楼空刻出簧舌,簧舌与手风琴的簧舌相似,弦片头削尖呈剑形,1片一个音阶,3至5片扎拢一起便成一把口弦。吹奏时,将口弦呈扇型展开放到嘴边,靠口腔哈气,手指弹拨簧片和手掌开合,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使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声音低沉缠绵,音色优美动听。
 彝、苗、哈尼等族的吹奏乐器,也叫“把乌”。一般用竹笛制成,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吹孔装有舌形簧片。横吹,音色果美,但音量小、音域窄。1976年对巴马进行了改革,管身加粗加长,装有四个音键,便于吹奏,扩大了音域。音量也有所增大。另外,在红河彝族地区还流行“直吹巴乌”、“双管巴马”。
月 琴 月琴虽不是彝族特有的乐器,但深受彝家喜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民间乐器。据说它是从阮咸演变而来,彝家叫它“帕另I”, “帕”耳口丝弦, “5j0”即弹, “帕别”就是弹弦;又叫“俄吧琴”, “俄吧”即青蛙,形容月琴形状象青蛙}又叫“当当”,因为琴声叮当悦耳,以声拟名。 解放三十多年来,月琴在凉山民间有很大发展。过去用的马尾弦被淘汰了,普遍采用钢丝弦。琴弦由传统的两根增加到三根以至四根,定弦音域从四、五度扩展到八度乃至十一度。演奏技巧也火大丰富了。 (见左图) 马 布 马布的音色是十分独特而别致的。它有些象唢呐,但比唢呐柔和,又有些象双簧管,但比双簧管泼辣响亮,彝族群众形容马布的声音为“扑止”,就。是蝉儿鸣秋的声音。 彝语“马布”是竹管的意思。通常的马布是一根口径约o.6厘米、长15至20厦米的竹管,上丌六个音孔,顶端插入一节约5厘米的细竹管H肖嘴(有些类似单簧管的哨嘴)。在另一端裟卜一个小小的牛角喇叭。马布自然音域不宽,一般在九、十度,若演奏者利用嘴唇紧压或牙齿咬住簧舌以缩短它的振动部位,还可以超吹出二、三个音,把音域扩展到十二、三度以上。
第2个回答  2012-03-13
彝族人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