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经济

如题所述

2012年,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首超千亿大关,达10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630元和16890元,同比增长14%和13%。
2013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可比价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6亿元,增长1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5亿元,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55亿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6200元和18720元,增长9%和1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顺利通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经济社会大局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基本面。
产业体系转型加快、结构趋优
2013工业经济量质俱升。体量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850亿元,增幅居无锡市首位。规模企业产销率达97.5%,116家企业新迈入规模企业行列,百亿强企增至4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占工业总量比重达53%。出台支持节能环保、电线电缆产业转型提升政策意见,组建市环保产业集团,鼓励线缆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后劲稳中有升,完成工业投入工作量320亿元,增长18.7%。67只市定重点项目当年开工率超过90%,比上年略有增长。国电精辉、红牛奥瑞金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1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官林镇成为宜兴市首个工业总量千亿镇。服务经济贡献提升。“现代服务业三年提速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2.8%,服务业投入增速快于工业投入增速3.5个百分点。城市商圈更趋繁荣,万达广场、麦德龙超市相继开业,凯宾斯基、艾美等高星级酒店正式营业。镇村、社区商业业态升级,开设平价商店24家,改造农贸市场15个,“农改商”三年行动目标如期实现。远东买卖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健康发展。“方圆”紫砂等4个品牌入选首批“无锡老字号”。金融支撑持续稳健,本外币贷款余额增至1350亿元,其中实体经济贷款占比达83%。设立中小企业贷款周转金、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种子资金,助企融资途径不断拓展和创新。宜兴市金融环境总体平稳,被评为省金融生态优秀市。旅游发展加快破题。成立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组建市旅游产业集团,启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中国陶都·陶醉中国”成为城市形象新品牌。优化旅游组织形式和营销模式,积极推介新品、新景、新线,与台湾部分县市、高铁沿线城市加强旅游对接合作。阳羡湖旅游小镇启动建设,龙池山自行车公园落成开园。
2013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1500万人次和150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近500万人次。现代农业提速增效。粮食持续高产,实现“十连增”。高效设施农业总规模达15万亩,“三品”生产基地面积超过74.5万亩。生物农业产值蝉联无锡市第一。苏宁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土地流转、总体设计等前期准备,即将破土动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落户宜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良好,新登记家庭农场6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居全省县级市首位。“宜兴大闸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首批中央小农水项目通过省级整体验收。
全年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4家医院全面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营改增、事业单位分类等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金鸡山生态墓区及2个镇级殡改设施建设基本完工。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利用外资结构趋优,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5亿美元,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比重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到账市外内资82.6亿元,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各类直接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建立重大外资项目跟踪推进责任制,引进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项目8只,港华烟山、五洲国际等项目实现快速开工和建设。外贸进出口增幅保持无锡领先。昱辉等7家光伏企业合力应对欧盟“双反”,出口贸易额实现逆势上扬。13只商标被纳入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目录。赛特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
拟上市梯队后备企业达80家。海关、国检、口岸等部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科创要素加速集聚。内外联动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5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增至85%。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省县级市首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