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如何理解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如题所述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可编程控制器有两种基本的工作状态,即运行(RUN)状态与停止(STOP)状态,其中运行状态是执行应用程序的状态,停止状态一般用于程序的编制与修改。
除了执行用户程序之外,在每次循环过程中,可编程控制器还要完成内部处理、通信处理等工作,一次循环可分为5个阶段。可编程控制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方式称为扫描工作方式。
1.内部处理阶段:
PLC接通电源后,在进行循环扫描之前,首先确定自身的完好性,若发现故障,除了故障灯亮之外,还可判断故障性质:一般性故障,只报警不停机,等待处理;严重故障,则停止运行用户程序,此时PLC切断一切输出联系。
2、通信服务阶段:
PLC在通信服务阶段检查是否有与编程器和计算机的通信请求
3、处理阶段 :
在PLC的存储器中,有一个专门存放输入输出信号状态的区域,称为输入映像寄存器和输出映像寄存器,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中别的编程元件也有对应的映像存储区,它们统称为元件映像寄存器。
在输入处理阶段,可编程控制器把所有外部输入电路的接通/断开(ON/OFF)状态读入输入映像寄存器。外接的输入触点电路接通时,对应的输入映像寄存器为“1”,梯形图中对应的输入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接通,常闭触点断开。外接的输入触点电路断开时,对应的输入映像寄存器为“0”,梯形图中对应的输入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接通。
只有采样时刻,输入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才与输入信号一致,而其它时间范围内输入信号的变化是不会影响输入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的,输入信号变化了的状态只能在下一个扫描周期的输入处理阶段被读入
4、程序执行阶段:
在没有跳转指令时,CPU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逐条顺序地执行用户程序,直到用户程序结束之处。并根据指令的要求执行相应的逻辑运算,运算的结果写入对应的元件映像寄存器中,因此,各编程元件的映像寄存器(输入映像寄存器除外)的内容随着程序的执行而变化。
5、输出处理阶段:
在输出处理阶段,CPU将输出映像寄存器的“0”/“1”状态传送到输出锁存器。梯形图中某一输出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对应的输出映像寄存器为“1”状态。。某一编程元件对应的映像寄存器为“1”状态时,称该编程元件为ON,映像寄存器为“0”状态时,称该编程元件为OFF。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9
工作原理
  当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就是:在整个运行期间,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一、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的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象区中的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二、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立即I/O指令则可以直接存取I/O点。即使用I/O指令的话,输入过程影像寄存器的值不会被更新,程序直接从I/O模块取值,输出过程影像寄存器会被立即更新,这跟立即输入有些区别。  
 三、输出刷新阶段   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这时,才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真正输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