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如题所述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被破坏后,但土壤条件基本保持,并保留了种子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植被再生过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或废弃农田。这些变化常常由自然灾害或人为活动引发,如火灾、病虫害、干旱等,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次生演替的研究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次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取决于原生植被破坏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在保留了部分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的裸地上,次生演替的进程通常较快,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起点。演替的趋向通常是恢复到破坏前的原生群落类型,如云杉林或羊草草原,这些是根据特定地理区域形成的原生植物群落。原生群落的复生能力源于其与环境的长期适应,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复生后的群落类型虽相同,但质量已有所改变。


次生演替阶段的变化受外部因素影响,例如森林砍伐可能导致直接退化至裸地,然后很快开始恢复。而如羊草草原的放牧退化过程则较为缓慢,一旦停止放牧,群落便开始恢复。然而,原生群落的复生依赖于土壤条件和种子来源。如果原生群落遭受长期且彻底的破坏,即使气候适宜,土壤条件和种子来源丧失,演替将不再属于次生演替范畴,如我国南方反复砍伐和放牧后形成的稀疏低草地,其土壤条件已经不适合次生演替。


扩展资料

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