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编码与校验规则解析
在银行卡编码中,包含有PAN、IIN与BIN三个重要术语。PAN,即主账号,由发卡机构识别号码(Issuer Identification Number)、个人账户标识(Individual Account)与校验位(Check Digit)组成,10至19位数字,是日常所说的银行卡卡号。IIN,发卡机构标识号码,用于确定发卡机构,其前8位为PAN的组成部分。ISO/IEC 7812-1标准中,IIN的定义及组成在不同版本中有所调整,但其主要作用为识别发卡机构。BIN,即发卡行标识代码,标识发卡机构的代码。在ISO标准中,BIN的说法与IIN相似,国内可能沿用ISO定义,认为IIN=BIN。
银行卡编码的历史发展中,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联网通用,制定《银行卡发卡行标识代码及卡号》,规定国内发行的人民币卡必须使用“9”字头BIN。此规定促进了银行卡在国内的规范使用,但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增加,持卡人境外支付需求增多,使用“9”字头BIN的银行卡无法在国外使用,这与持卡人境外支付需求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银联在2002年向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了800个国际标准BIN号,覆盖了622126至622925、2007年新增的62字头卡BIN、638888与685800的卡BIN,以满足国内与国际支付需求。
银行卡编码中的校验规则基于Luhn算法,是一种简单的校验和算法,用于验证身份识别号码的正确性,如信用卡号码、IMEI等。在银行卡收单业务中,收单机构会使用Luhn算法进行基本的校验,以减少与发卡行间的后端交互,拦截校验不通过的交易。Luhn算法通过计算卡号的校验位,确保卡号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银行卡编码与校验规则是银行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确保了银行卡的识别、验证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