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如题所述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
附: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或者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的本性。看到有网友把人性定义为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性质,窃以为值得商榷,动物性的定义容易下,但是谁能说清什么是神性呢?所谓的神性本质上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源于人性假设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然不具有说服力。这位朋友还提到中国某著名哲人将人性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精神性,其实后二者只是同一种形态的不同层次,应该归纳于社会性。所以按照一般意义上人们把人性分解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习惯做法,应该是比较科学的。除此以外,笔者以为,所谓本性,应该符合三个评判标准,一、本性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在后天的学习、教导和熏陶中被培养出来的;二、所谓本性,可能会被其他环境因素所蒙蔽,但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约束和压制的情况下是应该会自然流露表现出来的;三、既然是本性,那么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强烈作用,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轻易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社会性虽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属性,但是显然不能作为人的本性来讨论,毕竟动物性(或者说生物性)是社会性的基础,这在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是承认并且赞同的。 接下来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何为善恶,这个定义是较人性难下千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佛教的《大乘义章》将善恶分成三类:一、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二、以顺理为善,以违理为恶;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这种分法显然带有太强烈的因果轮回报应思想,并不是非常科学。在摒弃阶级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马克思主义对自私的定义来对善恶的底线做一个定义:所谓恶,就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或者说没有任何原因地损害其他正当利益的行为;所谓善,就是为了他人、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身利益,或者说得再宽泛些,如果没有涉及自身利益,就不会主动去损害其他群体或者个人的正当利益。请注意的是,这里仅仅是指善恶的底线,我们并没有规定上限,毕竟那样的要求就现阶段而言来说高了些,比如,见义勇为是善的,但是不见义勇为就一定是恶的吗?显然,这样的打击面太大了些。 定义了人的“本性”和“善恶”的标准之后,就可以讨论人类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四种不同观点了:即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论、人性无善无恶论和人性善恶兼存论。 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流派是奉行“性善论”的,在西方也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很多人以为佛教也是主张“性善论”的,我倒有些不同看法,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但事实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是一样。所以,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可见,事实上的佛教是善恶一体论的主张者。 再来看看另一个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事实上道教并没有对善做任何严格的定义,更多的时候提倡的是“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追求的是一种真,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回到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但是照西方弗罗伊德的说法,人在四岁前与动物无异,并不具有社会性,这种状态下的纯真,看来更多地接近于人的自然属性即动物性,至于动物性是善还是恶,在下文中会有论述。 事实上最极力提倡人性本善的是中国的儒教,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这里就存在一个悖论,被引导以后的人性,还是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树木生长有自己的形状,人也可以把它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我们还能说这就是树木本来要长成的样子吗?引导为善即人性本善,那么引导为恶是不是就是人性本恶呢?如果不加引导又是不是人性本无善无恶了呢?很明显,儒家所说的人性要通过培养和引导才会形成,即指人的社会性,并不是人的真正本性。况且儒家的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不是最基本的善的定义,而是提高了的标准。再者,了解儒家历史的人都不难看出,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教实际上成了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意识,自然不可能说出“人之初,性本恶,喜造反,爱起义”之类大逆不道的话来。退一步说,即使人性本善,对太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具体的不想一一列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故事已经很多了,如果人性本善,成长的环境又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如梓涛朋友在红袖杂文论坛里所说的事情发生?其实这就又回到了十年前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一个正方未能回答的问题上:善花是怎么结出恶果的? 第二种观点比较中庸,人性本无善无恶论,祖师爷应该是荀子的徒弟告子。他主张人性本无善恶,只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中被培养成具有不同倾向的两种品德。但是这种观点也有缺陷,比如,人之初无善恶吗?一个还在吃乳的婴儿,当然不会有人教善恶。但是当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嚎啕大哭。看到妈妈,就眉开眼笑。为什么呢?这说明,婴儿在不懂人言,不晓世事险恶的时候,就已经自发地知道对生人的恐惧并通过哭来保护自己。这说明,婴儿已经有了善恶的观念。当然这种善恶不同于社会上的善恶观,但是根子已经出现了。再举一例,孩子的谦虚礼让总是在后天的学习教育中获得,但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抢夺、与人斗殴却永远不需要人去教他们,这能说人性无善无恶么?况且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毛泽东曾经指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人本性无善恶,那么外界的因素怎么能够起作用呢? 第三种观点是西汉扬雄的“性善恶混”说,即人性有善又有恶。他提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法言——修身》)。这个意思是说,人性内的善和恶是一体的,混在一起,难以分离。如果向善的方面培养,那善就出现,恶就消失。如果向恶的方向去培养,那善的因素就不存在,成为恶人。与他持同一观点的还有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所略有不同的是,天台宗有关善恶的论说中,善与恶是作为众生自然存在(所有)的本性,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能、作用;善与恶是同本性(心体)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即是“互具”的。正如智者所说:“由恶有善,离恶无善”(《法华玄义》卷五下,见《大正藏》卷三三)“即恶而善,即善而恶”(《法华玄义》卷八上,见《大正藏》卷三三)善与恶是一体两面。而在扬雄为代表的儒家人性善恶论中,善与恶更多的作为心性的两个性质和道德行为的两个可能倾向(所能)。在儒家看来,善恶的生成和存在更多地在性与情、义和利的伦理现实关系中,很少有佛门的本体论色彩。不能否认,善恶一体论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的,但是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是佛教还是儒家,都没有对人在最初状态下的善恶成分做一个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是各占50%?还是一个占一大半,一个占一小半?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善,又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恶,这种表现是不是能够被预测,或者说对善恶这二者究竟是数量控股还是质量控股完全没有谈到,因而无法解释善人的恶行与恶人的善行的存在与发生,他们所遇到的困惑,比性善论和性恶论都要多得多。 最后一种观点是人性本恶 ,这也是笔者比较欣赏的一种解释,当然,仅仅是个人观点。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在当时对传统儒家的性善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西方文化中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也是“性恶论”。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宗教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但是这种罪过从何而来,没有明确地表述,或者严格地说,没有对除了犹太人以外的民族的原罪来源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而且西方的性恶论有几个很奇怪的逻辑。第一,人有原罪。所以,任何人生下来就有了罪。第二,无论哪个人犯了多少错误,做了多少坏事,只要向主忏悔,就会获得原谅,死后就可以上天堂。第三任何人不经过这样的程序,就不会上天堂。哪怕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心向善,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这样的理论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偏差呢?第一,世上没有一个好人(除了那些基督徒),都是有罪的。这就容易导致普遍的怀疑观和厌世观。第二,既然可以速成地忏悔和获得上天堂的机会,那么在平时干多少坏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这就等于给了那些“恶”人以做恶的借口。第三,所有那些没有经过受洗的、不信基督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没有机会上天堂。这就导致了种族歧视。所有这些,源于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科学。再看看中国传统的性恶论,代表是八个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人们相信世上所有的人性都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不保护自己,不“恶”的话,你就会吃亏,被人欺负。我被人家坑了,就应该也去坑别人,这样心理才能获得平衡。甚至于一些教人如何“恶”的书也大受欢迎。应该说这种解释多少道出了人动物性的本质,但是这种迷信“性恶论”的文化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它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秩序失控。正是由于许多人对这种“性恶论”笼罩的文化气氛感到压抑,才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念旧情节,也让某些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旗帜的歪门邪道乘机蛊惑人心。 我赞同性恶论,但是上面两汇总观点简单地把人的本性归于社会性,或许背离了本性的原义。正如我在文章开头讲到的,人的本性,应该是动物性,这种性质,从本质上来说,无疑是“恶”的,因为它是物种生存与进化当中自我保护、自我实现意识的一种外化,与生俱来,不可能被所谓的文明教化所彻底改变,在动物种群中,也有类似斑马群的个体牺牲行为,但是更多的,是种群内部的欺压与争斗,美军在伊拉克的虐俘行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非洲草原猎豹的虐杀行为,这同样是人无法给出全面科学解释的原因。没有一本教科书教会我们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打架、谩骂,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受到文明教育之前都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简单地说,坏的不用教,好的教了还不一定学的会,这难道不能说明人内因的善恶倾向么?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人们破坏东西总比建造东西容易的多,由此看来,人的天性确实是不善于创造的。争斗与破坏,不仅仅存在于孩童,即使在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成人中,对那些具有破坏场面、打斗场面的大片的趋之若骛,也暗示了人性中破坏因素的根深蒂固。人的利己性可能在文明社会中被蒙蔽,但是一旦没有了文明的约束与监督,一旦到了涉及个人利益的生死关头,自我意识还是会高度膨胀的。 承认了人性本恶我想并不是坏事,只有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我很同意荀子的观点,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同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它,所以才要建立法制社会来约束人的行为,尽可能地避免使这种恶暴露出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我想牵强附会地把它用到这里,这或许是人们对善执着追求的一种原动力。人的本性是动物性,但这并不代表最适合人类的就是动物性,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还是我们的社会性在起作用,恶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恶的曲解与胡乱运用,那很有可能真正把人的社会性也一同恶化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人性无善无恶!

善恶本来就是人们主观世界中的一种意识,并不能实际代表一个人到底是善是恶,本来世间也没有评判善与恶的绝对坐标。通常评论一个和一群人的善恶都是依靠口碑相传和媒体。你能说这样的善恶评价就是绝对客观正确的吗?很显然不能。

“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很早就论述美丑善恶之间的辨正关系。美丽的事物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美丽或让我们认为美丽是因为有不美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没有不美的东西我们就没法知道美是什么。所以美是来源于不美的。同样善是来源于恶的。这么说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有点抬杠。但现实确实如此,善恶美丑都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所有人都长成绝对的美人,那世界就变得苍白无聊。当然我们同样没法做到树立一个善得标准,让所有人都成为这个绝对的善人,首先,你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其次,即使你作到了,那就无所谓善了。那我们确实也就没得最求了。

所以,你即没有个标准不变得坐标,也没有一个静止不懂得绝对世界,你怎么说人类是善还是恶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0-24
人性本恶。
像外星生物一样从母体中出来,一出生就贪婪的吸吮母亲的乳汁,自私的考虑着自己,从来不管他人的感受,无论白天黑夜,想哭就哭,父母难得睡上一晚安生觉。
后来接受了父母的教导、课堂上的学习、社会道德伦理的熏陶,终于开始控制自己,逐渐开始走上了善的道路。
人欲生存,必要合作,必要妥协,必要群居,即便啸聚为盗,也要讲义,也要讲情,为生存,人才克制自己恶的欲望。
人性本恶,而为生存,使之善。
不同的人就像不同形状的石子,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人生在世就在这大染缸里不停地撞击,也就有有形形色色的人,也就有了人的圆滑。
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只是后来在生存中把握的问题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本善,习性恶,习性恶即迷性本善.习性不合本性。习性恶即非本性善.习性恶则本性善潜而不显. 人性本善,习性善,习性善即觉性本善.习性合本性。习性善即本性善.习性善一分本性善显一分.习性善满分本性善圆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本善,习性恶,习性恶即迷性本善.习性不合本性。习性恶即非本性善.习性恶则本性善潜而不显. 人性本善,习性善,习性善即觉性本善.习性合本性。习性善即本性善.习性善一分本性善显一分.习性善满分本性善圆显.
第3个回答  2007-10-24
关于这个问题,李宗吾先生说的最明白(关于文中提到的甲乙两图表,里边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贴不上来相信你也明白的):
孟荀言性争点 孟子之性善说,荀子之性恶说,是我国学术史上,未曾解除之悬案,两说对峙了二千多年,抗不相下。孟子说:人性皆善,主张仁义化民;宋儒承袭其说,开出理学一派,创出不少迂廖的议论。荀子生在孟子之后,反对其说,谓人之性恶,主张以礼制裁之;他的学生韩非,以为礼之制裁力弱,不若法律之制裁力强,遂变而为刑名之学,其弊流于刻薄寡恩。于是儒法两家,互相诋斥,学说上、政治上生出许多冲突。究竟孟荀两说,孰得孰失?我们非把他彻底研究清楚不可。 孟子谓:“孩提之音,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个说法,是有破绽的。我们任喊一个当母亲的,把他亲生孩子抱出来,当众试验,母亲抱着他吃饭,他就伸手来拖母亲之碗,如不提防,就会落地打烂。请问这种现象,是否爱亲?又母亲手中拿一糕饼,他见了,就伸手来拖,如不给他,放在自己口中,他立刻会伸手从母亲口中取出,放在他的口中。又请问这种现象,是否爱亲?小孩在母亲怀中,食乳食糕饼,哥哥走近前,他就用手推他打他。请问这种现象,是否敬兄?五洲万国的小孩,无一不如此。事实上,既有了这种现象,孟子的性善说,岂非显有破绽;所有基于性善说发出的议论,订出的法令制度,就不少流弊。 然则孟子所说“孩提爱亲,少长敬兄”,究竟从甚么地方生出来?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只好用研究物理学的法子去研究。盖人之天性,以我为本位,我与母亲相对,小儿只知有我,故从母亲口中把糕饼取出,放在自己口中。母亲是乳哺我的人,哥哥是分乳吃,分糕饼吃的人,母亲与哥哥相对,小儿就很爱母亲,把哥哥打开推开。长大了点,出而在外,与邻人相遇,哥哥与邻人相对,小儿就很爱哥哥。走到异乡,邻人与异乡人相对,则爱邻人。走到外省,本省人与外省人相对,就爱本省人。走到外国,本国人与外国人相对,就爱本国人。我们细加研究,即知孟子所说爱亲敬兄,都是从为我之心流露出来的。 甲 图 试绘之为丁图:如甲: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细玩此圈,即可寻出一定的规律:“距我越近,爱情越笃,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并且这种现象,很像磁场现象。由此知:人之性灵,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吸力相同,故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上面所绘甲图,是否正确,我们还须再加考验:假如暮春三月,我们约着二三友人出外游玩,见着山明水秀,心中非常愉快,走到山水粗恶的地方,心中就不免烦闷,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我本是一体,所以物类好,心中就愉快,物类不好,心中就不愉快。我们又走至一个地方,见地上许多碎石,碎石之上,落花飘零,我心对于落花,不胜悲感,对于碎石,则不甚注意,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石是无生之物,花与我同是有生之物,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诗、落花赋,而不作碎石歌、碎石行。古今诗词中,吟咏落花,推为绝唱者,无一不是连同人生描写的。假如落花之上,卧一将毙之犬,哀鸣宛转,入耳惊心,立把悲感落花之心打断,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花是植物,犬与我同是动物,故不知不觉,对于犬特表同情。又假如归途中见一狰狞恶犬,拦着一人狂噬,那人持杖乱击,当此人犬相争之际,我们只有帮人之忙,断不会帮犬之忙,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犬是兽类,我与那人同是人类,故不知不觉,对于人更表同情。我同友人分手归家,刚一进门,便有人跑来报道,先前那个友人,走在街上,同一个人打架,正在难解难分。我闻之立即奔往营救,本来是与人打架,因为友谊的关系,故我只能营救友人,不能营救那人。我把友人带至我的书房,询他打架的原因,我倾耳细听,忽然屋子倒下来,我几步跳出门外,回头转来喊友人道:你还不跑呀?请问一见房子倒下,为甚么不先喊友人跑,必待自己跑出门了,才回头来喊呢?这就是人之天性,以我为本位的证明。 我们把上述事实绘图如(乙)。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犬,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其规律是“距我越远,爱情越减,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与甲图是一样的。乙图所设的境界,与甲图全不相同,而得出的结果,完全一样,足证天然之理,实是如此。兹再总括言之:凡有二物,同时呈于吾前,我心不假安排,自然会以我为本位,视距我之远近,定爱情之厚薄,与地心吸力、电磁吸力无有区别。 力有离心同心二种,甲图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现象;乙图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现象。孟子站在甲图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物类为止,因断定人之性善。故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曰:“举斯心,加诸彼。”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性善扩而充之。孟子喜言诗,诗是宣导人的意志的,凡人只要习于诗,自然把这种善性发挥出来,这即是孟子立说之本旨。所以甲图可看为孟子之性善图。 乙 图 荀子站在乙图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及至房子倒下来,赤裸裸的只有一个我,连至好的朋友都忘去了,因断定人之性恶。故曰:“妻子具而存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又曰:“拘木待�括蒸矫然后直,钝金待砻厉然后利。”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恶性抑制下去。荀子喜言礼,礼是范围人的行为的,凡人只要习于礼,这种恶性自然不会发现出来。这就是荀子立说之本旨。故乙图可看为荀子之性恶图。 甲乙二图,本是一样,自孟子荀子眼中看来,就成了性善性恶,极端相反的两种说法,岂非很奇的事吗?并且有时候,同是一事,孟子看来是善,荀子看来是恶,那就更奇了。例如我听见我的朋友同一个人打架,我总愿我的朋友打胜,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 假如我们去问孟子,孟子一定说道:这明明是性善之表现,何以言之呢?友人与他人打架,与你毫无关系,而你之愿其打胜者,此乃爱友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古圣贤明胞物与,无非基于一念之爱而已。所以你这种爱友之心,务须把他扩充起来。 假如我们去问荀子,荀子一定说道:这明明是性恶之表现,何以言之呢?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此乃自私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威廉第二,造成世界第一次大战,德意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无非起于一念之私而已。所以你这种自私之心,务须把它抑制下去。 上面所举,同是一事,而有极端相反之两种说法,两种说法,都是颠扑不灭,这是甚么道理呢?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只须绘图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如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请问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在里面画一个我字之小圈,与之比较,就说他是大圈。荀子在外面画一个人字之大圈,与之比较,就说他是小圈。若问二人的理由,孟子说:友字这个圈,乃是把画我字小圈的两脚规张开来画成的,怎么不是大圈?顺着这种趋势,必会越张越大,所以应该扩充之,使他再画大点。荀子说道:友字这个圈,乃是把人字大圈的两脚规收拢来画成的,怎么不是小圈?顺着这种趋势,必定越收越小,所以应该制止之,不使之再画小。孟荀之争,如是如是。 营救友人一事,孟子提个我字,与友字相对,说是性善之表现;荀子提个人字,与友字相对,说是性恶之表现。我们绘图观之,友字这个圈,只能说他是个圈,不能说他是大圈,也不能说他是小圈。所以营救友人一事,只能说是人类天性中一种自然现象,不能说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孟言性善,荀言性恶,乃是一种诡辩,二人生当战国,染得有点策士诡辩气习,我辈不可不知。
第4个回答  2007-10-30
这两种都是片面唯心的说辞.所谓"善''和"恶'',本身就有片面性和极端性.在我看来,但凡争论这个问题的人,都是对人性理解不够透彻,尚不能很好的相对的摆脱人类"片面 主观''的思考"本质''的人.

这两种说辞,都某种程度的有意无意的否定了人类客观上的心理和生理,所以说是唯心的.况且人性复杂,岂能单以善或恶来概括和衡量.

再者,何谓"善恶''?谁能给出一个能照顾到一切立场,所有层面的无懈可击的绝对正确的答案?谁?

"人性善恶说''是人类无知的产物,其片面主观的性质是不可否认的.其实这个问题早就不在许多近代和之后的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范围了.

希望老板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