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的特点

初唐诗的特点,要详细、概括的!!
最好能有一些具体实例!!

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扩展资料:

唐前期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最。武则天专权时期,宋之问、沈佺期的诗歌成就较高,使绝句、律诗最终定形。盛唐时期,诗歌极盛,田园诗、边塞诗兴起,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最,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佳。

李白、杜甫为盛唐诗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车行》等作品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许多云彩。

中唐诗歌有大历十大才子等人创作,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大,诗歌创作多忧国伤时。

唐朝中期,词定型。唐中晚期产生了不少词作,大量写词的有温庭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4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兴盛原因:

中国在魏晋后,文学的地位获得提升,上层社会写诗或创作文学的风气盛行。而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诗之发展更越渐完善、成熟,并为之后唐诗开阔诗的领域与变化奠定基础。

而唐前半期社会安定,经济富裕,文人来往和百官游䜩,故也使酬唱传诵蔚为风气。天宝之乱后,继以藩镇之祸,生活流离困苦,郁结之情亦可用诗歌来抒发。

唐代君主多喜风雅,上好下甚,于是诗歌风靡一代。而且唐代以诗取士,因此诗风非常普遍。

唐诗兴起,亦源于诗体的进化,七言古诗及律绝等新诗体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于成熟。

扩展资料:

一、唐诗分期: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

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1、初唐

“初唐”是唐诗的准备时期,诗歌尚受六朝绮丽诗风影响。主要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合称初唐四杰。而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亦继承六朝风格,诗风婉丽优美,并完善近体诗之格律。

而陈子昂是初唐的复古派,倡导革新。他反对六朝文风,追求汉魏风骨,对当时诗歌风气产生一定影响。

此时律诗体制渐次完成,格式固定下来,五七言绝句地位亦得提高。

2、盛唐

“盛唐”是唐诗的成熟时代,政治安定和社会繁荣,奠定了盛唐的坚实基础,再经初唐的准备时期,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各体俱备,作品内容充实,风格也多样性。

山水田园派的王维、孟浩然和储光羲,描写退隐生活和田园山水,诗风恬静清朴,流露浓厚佛道和退隐思想,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作品以五言为主。

边塞派的岑参、高适、王昌龄和王之涣,作品以七言为长,描写边塞瑰奇风光和军旅战争生活,表现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诗风奔放雄伟,富于浪漫气质,以气象雄浑见长。

“诗仙”李白是浪漫派诗人。作品善于描写山川风景,创造了艺术的鲜明形象,并具有雄放豁达之性格,李白景仰六朝诗人谢灵运、谢脁,他们的山水诗影响了李白,而李白也诗也受乐府民歌风格影响。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被尊为“诗圣”。

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无所不工。杜甫律诗注重声律对仗,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主要风格为沉郁顿挫。杜甫并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

3、中唐

“中唐”是唐诗的转折时代,主要文学特征为浪漫主义精神衰退,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主要诗人有社会派的张籍、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运动成为主要潮流,诗歌题材写实,用新乐府广泛描写社会现况,扩大社会文学范围,认真汲取过去诗经和乐府歌辞中的创作方法,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唐另有几位诗人,在风格上别成一派。韩愈、孟郊和李贺为奇险派诗人,韩诗风格刚健激昂,在历代获得不少文人推崇,曾被视为仅次李杜的唐代诗人,而孟诗以苦吟风格得名,诗韵清奇而挚情,李贺诗亦以诗新奇而具变化名,有诗鬼之称。

韦应物、柳宗元则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柳宗元山水诗尤峻洁清丽,韦诗清澹高华,格高气远,许多论者以为不下王、孟。

4、晚唐

“晚唐”政治日益衰微,在文学创作上亦有所反映。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许浑为晚唐代表诗人。杜牧长于七言绝句,七律有嶙峋耿介之风。李商隐以七律闻名,诗情婉意深,意韵远长。温诗以七言歌行最精,可言唯美文学集大成者,许浑则工于五七律,诗风宁和真挚。

其后皮日休和庄柯铭是社会派诗人。

二、唐诗的影响

不论从题材、体裁,还是风格等方面,唐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有重大的影响。唐以后依然有人以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式创作,在后人的文学之中亦常常引用唐诗作为典故。

唐诗和当时的书法、艺术和音乐互相影响,亦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有紧密关系,为研究当时的语言、历史、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唐朝作诗是科举考试其中一个考核的项目。除此以外,唐诗亦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无论是文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都会接触到。

唐朝除了影响之后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也继昭明文选之后,再度影响日本、韩国的诗词。在十九世纪开始,不少唐诗与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等,被翻译成欧洲语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出现于贞观诗坛后期的上官仪,就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如:

【奉和山夜临秋】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却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通过物象的变化,从而带出一种绮丽清婉的美。这种“绮错婉媚”,既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又追求声辞之美的诗歌,虽在题材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则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而且也成为时人效仿的对象,称为“上官体”。

在初唐的一般士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以冷眼旁观世事,诗风平淡自然而又朴厚疏野,自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如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此诗也是早期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首先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同时,四杰的一些诗歌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在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歌,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作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而四人之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可见杜审言在诗体方面着实很有贡献。苏味道对律诗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如其代表作《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就是成熟的五律,描写了正月十五夜长安举行灯会的热闹景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句,镂金错采,而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至于律诗的最后定型,则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完成的。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在初唐就已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近体诗作品。

在初唐,还有两位诗人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陈子昂和张若虚。如果说,陈子昂带给唐诗的是“风骨”,那么张若虚带给唐诗的则是“兴象”。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诗作恢复了自《诗经》到汉魏以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摈弃了轻薄浮艳的齐梁宫体余风,为初唐诗风的整合和开创,乃至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

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无论从内容还是气骨上讲,都是崭新的。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反映出来的就是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参考资料:http://www.sczh.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2552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18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出现于贞观诗坛后期的上官仪,就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如:
【奉和山夜临秋】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却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通过物象的变化,从而带出一种绮丽清婉的美。这种“绮错婉媚”,既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又追求声辞之美的诗歌,虽在题材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则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而且也成为时人效仿的对象,称为“上官体”。
在初唐的一般士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以冷眼旁观世事,诗风平淡自然而又朴厚疏野,自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如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此诗也是早期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首先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同时,四杰的一些诗歌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在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歌,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作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而四人之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可见杜审言在诗体方面着实很有贡献。苏味道对律诗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如其代表作《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就是成熟的五律,描写了正月十五夜长安举行灯会的热闹景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句,镂金错采,而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至于律诗的最后定型,则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完成的。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在初唐就已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近体诗作品。
在初唐,还有两位诗人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陈子昂和张若虚。如果说,陈子昂带给唐诗的是“风骨”,那么张若虚带给唐诗的则是“兴象”。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诗作恢复了自《诗经》到汉魏以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摈弃了轻薄浮艳的齐梁宫体余风,为初唐诗风的整合和开创,乃至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
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无论从内容还是气骨上讲,都是崭新的。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反映出来的就是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第4个回答  2007-11-09
初唐诗坛受南朝的宫体诗的影响,“绮错婉媚”,但是“初唐四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