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前看的那个风中皮着头发奔跑的女人的画叫什么?

如题所述

《奔跑的女人》。

原文: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这幅画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这幅画很小,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种画片,差不多。

在那上边,她写道,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记得那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鲁迅先生有很多画,还有很多他平时最喜欢的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 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有人来问他这样那样的,他几乎不作回答。

此文出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对鲁迅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一些生活细节作了很详尽的描述。她记述道,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这幅画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这幅画很小,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种画片,差不多。
  
  在那上边,她写道,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记得那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鲁迅先生有很多画,还有很多他平时最喜欢的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 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有人来问他这样那样的,他几乎不作回答。
  
  于是,鲁迅在临终之前,为何唯独喜欢这样一幅不见名传的绘画?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迷。据北大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说,鲁迅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心里盛着的竟是这样一幅画。你的内心有什么感觉?我是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的。那么,鲁迅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幅画呢?据他的考证,鲁迅死前的那一年,为绘画的普及做了不少工作,很多活动都与绘画有关系。
  
  尤其是,他对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画,极度推崇并推广,几乎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他说,你看那面目的清苦,就能读出心灵的广大。一面是不安的愤怒,一面又是慈母般的祥和。他对前苏联的版画,也是很看重的,并欣赏沉迷其中。对每幅版画都细细的玩味,先放近前看,然后又放远看。有时脸上浮起一阵满意的笑容;有时凝神静思,长久地默不做声。
  
  他在介绍珂勒惠支的画《妇人为死亡所捕获》时说,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从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这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人。看这幅作品时,心不由沉沉地下坠着,被它巨大的磐石般的力,引向黑暗的下面。
  
  鲁迅临终前不久,所写的《死》这篇文章里,还介绍了史沫德黎对珂勒惠支的评价,说她的作品,有两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却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但是,让我们不解的是,鲁迅临终前,为什么不把他喜欢的珂勒惠支的画,放在手边呢?
  
  显然,这并不能解释,鲁迅喜欢那一幅无名的小画的原因。我们可以再回头看看,那幅画上面的情境。一个穿大长裙子,飞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我们难以理解的是,鲁迅一生都以书为伴,但到了他病重的时候,却不看书,不看报,单就着这幅画而反复端详。当他对着它的时候,思绪和想象定是丰富无边的吧。
  
  我在想,在鲁迅眼里,也许那穿大长裙子,飞着头发,在风中奔跑的女人,已经是一个美丽的天使;或者变成了他生命中,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女人,来到他身边,与他的灵魂相携而行吧。在鲁迅的心目中,这幅画中的女人,早就超越了画中的意境,而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生命向往的美的象征,或者代表一种永恒不灭的象征,即使鲁迅始终不相信灵魂的不灭。
  
  由此,我们自然会想起,歌德在《浮士德》中的绝句,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这是歌德美人如花隔云端情愫的诗意表达;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流转的一种不息的母系情结,或指引领世界前进的美与善的理念。周国平在他《永恒的女性》中说,从歌德这句话中,读出的是他对女性的深深感恩,与女人之间的所有情感纠葛,一生爱的纷乱,都在这感恩之中平静下来了。
  
  这永恒的女性,自然化身为青春少女,引我们迷恋可爱的人生;化身为妻子,引我们执著平凡的人生;又化身为母亲,引我们包容苦难的人生。而最后在这永恒的女性引导下,我们的灵魂才能上升。虽然鲁迅一生无法和歌德比较,在生命中出现过那么多美好的女性。但是,并不能否认,鲁迅对于女性的崇拜和向往。有如他笔下的阿Q,为了女人,也不由发出同去、同去的呐喊。
  
  绝望的疾病,总会让人对生活的一切索然无趣,就象鲁迅,也只能不看书,不看报。我想,无论多么智慧,或者修炼到家的人,都会有的状况吧。依我看,佛教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教人去如何应对死亡的恐惧,来作为残破生命的安慰。有人面壁几十载,就是为了瞬间的圆寂。但是到最后,有多少人能够从中得到真传,去彻底驱除心中的忧患呢?
  
  我原以为,自己对死亡是多么超脱,但真正面对的时候,又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当一阵阵肉体的疾痛来袭,又把我打回原形,我又成了一个可怜的怕死鬼。我甚至怀疑,宗教的期许,是否能够作为人的临终关怀?我想起一位医生说,他曾面对不知多少临近死亡的病人,无一不表现出绝望的恐惧。但是,如果有所爱的人在身边,这种状态就会缓和很多。
  
  如果有只手握着他们的手,这种恐惧感几乎会消除,而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于是,我懂得了,也许只有亲人的抚慰,只有爱的陪伴,才是最好的临终关怀。我常常设想,当我死的时候,只需要一个暖暖的怀抱,去安置我颤抖痉挛的肌体,或者有一双温柔的手,将携提我的灵魂扶摇直上。我也会象鲁迅那样,期待着一位美丽的天使降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