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意思是: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原诗: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释义: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笔底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

诗意:

明代徐渭七言绝句。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出处:

明朝嘉靖年间,徐渭借宿在净众寺中。在方丈室一幅《墨葡萄图》吸引他。 他仔细观赏,精心揣摸,觉得此图神形皆备,物似现今、栩栩如生,非高手难以绘就。有感题写了此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初秋的一天,徐渭正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老屋里,一边喝酒一边观赏着挂在面前的一串紫黑葡萄,这是同乡好友张元忭送给他尝鲜的。看着那青色紫藤上挂满了一粒粒饱满成熟的乌黑葡萄,枝旁还残存着的几片绿叶,徐渭感触到了扑面而来的山间清风,嗅到了夹杂着青草味的林中气息。心中想着这粒粒葡萄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来到这里,徐渭的胸中涌起了为野葡萄绘神写形的作画欲望,他一边展纸磨墨,一边酝酿构图。

这时,老仆人进到屋内,说是县府高大人派了人来请去县府赴宴,县府高大人曾以父母官的身份多次找徐渭求字作画,都被徐渭以老病不能提笔回绝了。高云临到离任,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弄到一幅大名士徐渭的字画。

因此这几天一直派人送来请柬,恭请徐渭去高府参加庆贺喜宴。徐渭厌烦极了于是展纸写了一幅“青天高一尺”的条幅,并落款“青藤徐渭书”,让老仆人交高云派来的人带了回去交差。徐渭重新坐到了画案前,想着高云的升迁和自己的坎坷,不禁悲愤不已,怨愤难平。徐渭习惯性地握笔挥洒,宣泄愤懑,寄托胸怀,《墨葡萄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画中所题诗见于《徐文长集三》卷十一,是徐渭作画时常书写的诗作之一,抒发了徐渭一生不遇的坎坷痛苦的心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6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意思是: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原诗: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释义: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笔底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

诗意:

明代徐渭七言绝句。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出处:

明朝嘉靖年间,徐渭借宿在净众寺中。在方丈室一幅《墨葡萄图》吸引他。 他仔细观赏,精心揣摸,觉得此图神形皆备,物似现今、栩栩如生,非高手难以绘就。有感题写了此诗。


扩展资料:

众所周知,徐渭(1521—1593)是我国16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创立的大写意花鸟画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有人认为他的画剑拔弩张,是刻露偏薄的颓唐之作;而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等仅将徐渭当做受明吴门画风影响的画家一笔带过。

使人费解的是对同一个画家同样的作品的评价如此冰火两重天,而这样的事恰恰发生在徐渭身上。更使人费解的是徐渭画中的落款竟然几乎看不到年款。

李桂生(李普文)在《徐渭流传画作疑伪考》一文中对徐渭有年款记载的画做了一一考证,证明是假的,对存世的画作的系统观察后,也未发现有年款。而与他同时代、与他齐名,且有“青藤白阳”之称的白阳——陈淳,画中却多有年款。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我们就不难理解。

因为人的思想意识在晚明到清之间发生了极大变化。明亡后,虽然清政府仍把程朱理学奉为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考据学的兴起,宋明理学走向解体,形而上的天理世界被抛弃,“甚至连清代儒者都不知对天理世界的冥想为何物”。

因此,要对徐渭的绘画语言、绘画模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回到徐渭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去,从徐渭的师承和著作中去还原其思想渊源和写意(写生)原则。

因为支配古人去画画背后一定有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虽然会随着画家的逝世而永远消失。然而,任何观念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过去盛行的普遍观念可用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来提示,当观念被历史遗忘时,其意义却保留在当时使用过的词汇中。这就是关键词历史语义分析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百度百科——题葡萄图

新华网——徐渭不为人知的题跋之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21
《墨葡萄图》上诗一首,此乃明朝徐渭公。说他自己,呵呵,很好理解的。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 style="LETTER-SPACING: 0px; LINE-HEIGHT: 26px">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 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当然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1
半辈子落魄不得志,现在成了老头,只能独自站立在书斋,在晚风中发出哀叹。
第4个回答  2012-02-21
失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