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典故:孔子与人谈论自己的学生,列举出四人,他们都在某方面强于自己。于是客人很奇怪:那为什么他们还来拜您为师呢?孔子说自己兼有他们众人的美德。大概如此,请不清出处和细节了。
谁能帮我?谢谢!

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子夏坐下之后,孔子继续说道:“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扩展资料:

《仲尼篇》选自《列子》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

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

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列子·仲尼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我以下回答的问题,也许不是你所提出的,但我认为也很有意思,不妨一读:
  孔夫子和他的学生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同现代的“先生”差不多。古代人往往一开口就向对方叫声“子”,就是这个意思。后人把先秦的学者、思想家叫做“先秦诸子”,等于说:秦以前的诸位先生。“夫子”又进了一层。“夫”是“大夫”, “大夫”加上“先生”,这个称呼表示对方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孔子做过大夫,他的学生常常叫他“夫子”。二千多年来,人们也常常习惯地叫他孔夫子。

  孔子到底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应该肯定还是否定,近几十年来,争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同意把孔子看做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孔子一生的事迹。

  孔子的孔,是“氏”不是“姓”。西周初年,商朝的贵族微子受封做宋国的国君。微子的后人中有一支后来叫做孔氏。春秋初期,在宋国的一次政变中,孔家的一个贵族被人杀害,后人逃到鲁国,做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做陬(zou)邑(现在的山东曲阜东南)的宰,是个地位不高的小官。叔梁纥是个大力士。公元前五六三年,鲁军跟晋军攻逼(逼)阳(现在的山东枣庄旧峄县南)。诸侯军一部分冲进城门,逼阳人放下闸门,想把这部分人困在城内,全部消灭。叔梁纥抢步上前,双手托住闸门,硬是把它顶住,让进城的兵士安全撤出。

  十二年后,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他生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叫丘,字仲尼。陬邑就算他的籍贯。孔子生后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孔子小时候跟着年纪轻轻的母亲颜氏生活,家境很是清苦。

  那时的鲁国,国君的地位低微,实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季氏三家大贵族手里。他们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子孙,合称三桓。三家之中,季孙氏的权力最大。季孙氏有个家臣阳虎,更是神气得厉害。有一次,季氏设宴待士,少年孔子刚进门,阳虎看他不起,说:“季氏设宴待士,不请你这洋的人。,孔子只得一声不响地退了出去。“士”,由于当时文武还没有完全分家,基本上是武士。照阳虎的眼光看,孔子该不象个武士,是个文弱少年了。实则不然,古书上说孔子是个高个子,身材比一般人高大。阳虎是嫌他寒酸,不是嫌他文弱。孔子在逆境中努力学习,后来他自己说“十五而志于学”,可见他十五岁已立志向学了。他早在小时候做游戏,就模仿成年人举行各种典礼的样子。十七岁时,已有懂得“礼”的名气。周朝人讲的“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公私活动的各种规矩等等,简直无所不包。鲁国是礼仪文物最完备的地方,孔子尽管贫寒,总是一个贵族,可以看到点东西,有学习的条件。

  有一次,他进了鲁国的宗庙,看得很仔细,每件事都详细地向人请教。因此,他积累了很多学问。

  孔子成年后,开头只当低级官员。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很称职,做管仓库的吏,进出的物资从来没有短缺;做牧人的头目,家畜繁殖得很多。关于“礼”的知识,也给他提供生活的出路。贵族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照一定的礼仪,他们自己却不一定熟悉那些复杂的规矩。这样,每逢有事,如婚丧喜庆之类,便需要请一位懂礼的行家来指挥各项活动。这种行家的名称叫“儒”。以后孔子招收学生,开创一个学派,就叫做儒家。

  孔子招收弟子,传授学问,大约从三十岁光景开始。我国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孔子是最早的一个。孔子以前,当然也有人做教育工作,不过他们是奴隶制国家里的官吏,专门训教贵族子弟。孔子是私人讲学,并不限于贵族子弟,只要你能来,他就肯收。这种专职教育工作者,孔子以前,还不曾有过。

  孔门弟子,据说前后共有三千人之多。三千不见得是个确数,只是极言其多。以后我们讲战国四公子,每人都有三千门客,世界上哪有这样凑巧的事情,弄来弄去,总是三千。这是一祥的道理。

  孔子教学生学什么呢?

  当时一个贵族应当掌握的知识总称六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御是驾马车,在车战的时代是每一个贵族必须学会的本领。相传孔子整理过诗、书。诗可以念,配上音乐就可以唱。春秋时列国贵族往来,往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念(或者唱)一首诗(主要是现成的诗,自己临时才创作的很少见),用来表示自己的观点。所以孔于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说:临时开不出口,不晓得念什么诗好,就不象个有教养的人。“书”就是历史,孔子不但重视历代的“书”,而且动手修订包括近现代史的鲁国的国史《春秋》。

  除了这些现成的知识以外,孔子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传播自己的思想。现存的《论语》 一书就是孔子和学生对话的记录。

  孔子的言论有两条常常受到现代人的批判。这两条: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是不赞成学生学劳动生产的知识。

  前一条是对齐景公问政的答复。人们常说这是孔子的保守主义观点。不错,孔子是希望保存旧的社会秩序的,但他这八个字里也包含着气愤和感慨。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父亲见儿媳妇貌美据为己有的,如卫宣公;有儿子包围国宫,逼老子自杀的,如楚穆王……其余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的,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举出一批。孔子对于这种*的清形,深恶痛绝,才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国家才能安定,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后一条是回答学生樊迟的话。孔子说你要学农业生产知识,应该去问老农。我们知道,在学校里传授农业生产知识,是近代才有的事。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会向孔子提出这样的要求了。

  孔子的思想有许多积极的东西。

  他的中心是“仁”,对“仁”作过多次解释,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说:仁者爱人。这句话毋须解释。另一次说,克己复礼。“克己”就是抑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合于礼。各时代的“礼”当然不同,但个人不能任意放纵一己的欲望,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需要孔子时的礼,但仍然可以从他的话中吸取教益。

  春秋时出现一种对鬼神抱怀疑态度的观点,这是进步思想。孔子从来不跟学生讲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要做到“足食足兵”,就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两者之中,如果一定要放弃一面,那就只能放弃“足兵”。他还说:“取信于民”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这个观点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他在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上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如“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孔子并不想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很希望实行他的理想。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他似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公元前五○一年,他在鲁国做中都宰。以后又做过司空(管工程的官),一直做到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其时,三桓都有自己的“都”,“都”的长官叫“宰”。做宰的人掌握着土地和人民,对三桓就不十分听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做季氏宰的子路乘机提出“堕三都”(拆毁三家的都的城墙)的计划。孔子和子路的目的在削弱三桓,提高国君的威权。三桓同意这个计划是因为不放心自己的家臣。叔孙氏拆毁了他的都的城墙。季孙氏的都在费(现在的山东费县北),费宰公山不狃不服从命令,发动武装叛乱,经过一场恶战,才被*下去。孟孙氏的成(现在的宁阳北)宰同主君讲拆城只对公室有利,孟孙氏便拒绝执行这个计划。

  “堕三都”半途而废,孔子也只得离开了鲁国。这时是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五十四岁(虚岁,古书上都照虚岁计算)。孔子先到卫国,后来又到过宋、陈等国,仍回卫国,又历经陈、蔡、越、卫,到六十八岁,才回鲁国。他的许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有些人也在鲁、卫等国做官。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去世。

  他的弟子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我们排几位出来,略作介绍。看看孔门有哪些人物。

  颜回(公元前五二一年——前四九○年),字子渊。住在陋巷之中,一箪(dan,竹篮)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孔子最赏识这个学生。

  仲由(公元前五四二年——前四八○年),字子路。有勇力,是个直性汉子。他对老师的言行有怀疑时,能爽快地提出疑问。孔子很赞赏他,说穿件破袍子与披着狐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不以为耻,他是做得到的。后来他在卫大夫孔悝(kui)手下当邑宰,在一次内讧中,尽忠职守,苦战而死。

  端木赐(公元前五二○年—— ? ),字子贡,卫国人。他经商发了大财,孔子对这点不大满意。他曾游说齐、吴、越、晋多国,劝吴攻齐,使鲁免受齐的攻击。他的言行已有战国游士的风气。

  言偃(公元前五○六年—— ? ),字子游,吴国人。他在鲁国做武城宰,注意兴学。孔子经过武城,听到弦歌的声音,同他开玩笑,说这象是用杀牛刀宰鸡。子游说:“我听夫子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颇为欣赏。弦歌是习礼作乐时的声音,孔门重视音乐教育,在这里也表现得很清楚。

  卜商(公元前五○七年一?),字子夏,卫国人。战国初年,魏文侯尊他为师。

  曾参(公元前五○五年——前四三六年),字子舆。他主张“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三次自我检查)。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公元前四八三年——前四○二年)是曾参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就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

  本文来源:中国读史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9
孔子是项橐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