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苏轼品质的事迹(最好短一点,至少3个,写出是什么精神品质)。

体现苏轼品质的事迹(最好短一点,至少3个,写出是什么精神品质)。

1、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表现了苏轼的才华横溢。

2、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表现了苏轼的豁达品质。

3、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表现了苏轼的豁达,聪明品质。

4、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表现了苏轼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苏轼的才华横溢。

5、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表现了苏轼的聪明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7

一、据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坡:“此墙东坡斜矣!”(这面墙东边的坡那边倾斜了。)

苏东坡仰头大笑,随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是因为把石头放得太过去了。)嵌名为巧,双关尤妙。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睿智聪慧、至情至性的苏东坡跃然纸上。

二、一次,苏东坡问佛印和尚:“在你的慧眼看来,你觉得我像什么样呢?”佛印对于朋友的询问,只是赞道:“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可却把话题转到了佛印身上。

嘲讽他:“你想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样吗?就像一坨牛屎!”说完,苏东坡还哈哈大笑,而佛印只是笑而不语,似乎没有生气。

苏东坡自以为棋胜一招,回去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素来聪慧,听说完他们的事情后,对他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佛门讲究心境,佛印看你像一尊佛,那是他心里有佛,而你看他像屎,那就是你自己心里有屎。”

听完这一句话,苏东坡顿时愣住了,明白佛印笑而不语的原因,顿时羞愧难当。

三、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拖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

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

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整个杭州郡的人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感动得流泪的人。这则故事体现了苏轼对老百姓的关心,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四、有一天,苏轼与几个朋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过后,苏轼写下一首《定风波》

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人生几多风雨,往事如烟如幻,无须再提,该走的终究要走,该来的终究要来,对经历过起起伏伏的东坡来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只管在风雨中前行,我自无怨无悔。

五、苏轼退房: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你的老屋,就是我买了,你不必太过悲伤,我现在就把房子退了还给你。“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8
1,性格好的一个特点是豁达大度。
北宋元符三年,苏轼遇赦,结束七年流放从海南北归。时传闻,他将入朝拜相。曾在哲宗朝为相的章敦之子章援,因害怕其父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请求他的宽恕。
对官场恩怨早视作过眼烟云的苏轼即作复书,坦诚相告自己毫不介怀,并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多备些“家常用药”,“切不可服外物”。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敦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苏轼对迫害过自己的章敦,仍像对朋友那样,关爱有加,不计前嫌。有博爱、宽厚的胸襟。
2,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3,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所谓“木岸”,就是用树的枝梢做成捆,捆捆相连,放置在河床两侧,用木桩钉牢固,使河道宽窄一致,增加流速,冲刷河床,减少淤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