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合剂的平均涂布量是多少?涂布量对不干胶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有何影响?

如题所述

粘合剂的涂布量是决定不干胶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推荐涂布量为/,公差为。粘合剂的涂布量可根据季节的不同、地区温湿度的不同而变化,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和特殊的用途增加或减少。
一般来说,冬季比夏季涂布量大,在冬季北方应比南方涂布量大。对于不同的基材表面,粗糙的表面比平滑的表面涂布量要大。涂布量还同不干胶材料的粘结力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粘结力与涂布量成正比,但有一定的限制。
涂布量对材料的加工和储存以及应用有直接的影响:
①涂布量过大。
a.会产生渗胶现象,尤其在夏季,会出现卷筒端面粘连或单张纸粘在一起,造成废品,给储存带来困难。
b.分切卷筒、切张困难,刀片上易粘胶并粘到纸面或端面上,给印刷工序带来隐患。
C.在印刷机上输纸困难,单张纸必须端面涂粉。粘合剂常粘结在输纸板上,影响正常输纸并影响定位套准。
d.涂胶量过大的标签贴到商品上后,标签周边会渗胶,粘上灰尘后形成黑边,影响美观。另外温度高时标签还会在商品上出现移动错位现象。
②涂布量过小。
a.影响粘度,使标签容易从商品上脱落,尤其是粗糙表面或曲面。
b.影响材料结构,即面材和底纸间的离型力太小使材料分层,或者在模切排废时标签同废纸边一同剥下,无法正常生产。
但是,也有的客户要求涂布量小,以达到降低粘度的作用,如一些超市中使用的标签。反之有的客户要求涂布量大,达到增大粘度的作用,如贴到橡胶等特殊的表面。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控制涂胶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9
不干胶材料的结构从表面上看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表面材料、粘合剂和底纸,但从制造工艺和保证质量角度上分析,不干胶材料是由七部分组成,如图2-l所示。 ①表面涂层。目的是为改变面材的表面特性。如改善表面张力、改变颜色、增加保护层等,使其更好地接受油墨和易于打印,达到防止脏污、增加油墨粘合力以及防止印刷图文脱落的目的。表面涂布主要用于非吸收性材料,如铝箔、镀铝纸以及各类薄膜材料。一般纸类材料不需涂布,但特殊面料如热敏纸、热转移纸则要求表面涂布。 ③涂底层。同表面涂层一样,只不过是涂布在面材的背面,涂底层的主要目的如下: a.保护面材,防止粘合剂渗透。对于多孔的材料、薄的低密度材料一般采用涂底层工序,目的是在粘合剂上加一保护层,图2—l不干胶材料结构防止粘合剂渗入面材。 b.增加面料的不透光性。一般是涂布黑色,目的是防止贴标后标签下面的颜色、文字透过面材。如办公用品中的修改错别信息的专用标签、超市中贴在原有价格标签表面的新的价格标签。 c增加粘合剂同面材间的粘结力。主要用于可移除性粘合剂,防止标签从商品表面去除时粘合剂从面材上脱落残留在商品表面。如眼镜片上的标签、微波炉门上的标签等。 d.防止塑料面材中的增塑剂渗透到粘合剂中,影响粘合剂性能,导致标签的粘结力降低,标签脱落。主要用于材料。 ④粘合剂。粘合剂是标签材料和粘结基材之间的媒介,起连结作用。按其特性可分为永久性和可移除性两种,有多种配方,适合不同的面料和不同的场合。粘合剂是不干胶材料技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标签应用技术的关键。 ⑤离型涂布(涂硅层)。即在底纸表面涂布硅油。涂布硅油可使底纸成为表面张力很低,很光滑的表面,作用是防止粘合剂粘结在底纸上。分为溶剂离型剂涂布和无溶剂涂布两种。底纸。底纸的作用是,接受离型剂涂布、保护面材背面的粘合剂、支撑面材,使其能够进行模切、排废和在贴标机上贴标。根据不同的用途有相应的不同底纸材料。 ①背涂或背印(图中末标出)。背面涂布是在特殊情况下或特殊产品中,对底纸背面的一种保护涂布,应用在粘合剂涂布量较大和粘合剂流动性好的产品中,以防止排废、复卷后的标签周围的粘合剂粘结到底纸上,造成标签同底纸粘连,无法使用。背涂的另一个作用是制造多层标签,也可涂硅,也可涂胶,取决于标签结构。背印的作用是在底纸的背面印上生产商的注册商标或图案,起到宣传和防伪的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9
粘合剂的种类很多,粘合的对象也多种多样;确定平均涂布量,首先要看两个要素:粘接对象和粘接剂。以常用的粘接剂‘粘得牢’为例,粘接对象为两个平面;首先要将两个平面清除干净;然后分别涂上一层粘得牢胶,要注意涂匀,凉到不粘手为宜,再进行粘合。如果操作工程较大,可以先进行一个实验:设工程量为100平方厘米,不妨做一个10平方厘米的实验。即10平方厘米涂布量用胶乘以10的值约等于100平方厘米的平均涂布量用胶。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