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最好一位皇帝是

如题所述

很难确定,要看---好的对象,对秦而言几乎每代君王都是励精图治,对中国而言那就是千古一帝的“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

一、历代秦君的励精图治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贤才为某臣,整顿内务,发展生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进步,国势日益强盛。秦在东进时失利后,转而向西扩张,“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也”,决心变法图强。他采用商鞅的政策,内立法度,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裕强大。此时秦击败了楚、魏的军队,辟地千里。
秦惠王接纳了张仪,夺取三川地区,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囊括九夷,东据成皋,割取诸侯的土地,瓦解六国联盟,使六国西而侍秦。
秦昭王得到范雎,加强王室权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山东六国。
到了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更是“奋六世之余烈”。他善于改过,求贤若渴,深谋远虑,勇于决策。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最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如王翦、王贲、李斯、尉缭、姚贾、顿弱等。他是秦崛起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明代著名历史评论家李贽说:“始皇出世……,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挣得一个天下”,“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二、法家立国
如果说儒家是温顺的绵羊,那么法家就是凶残的老虎。法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法家的激进、强硬正好投秦之所好。

商鞅在秦孝公时入了秦国。他借鉴了其老师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成功经验,力主变法革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主张打击儒家复古思想,把李悝《法经》改为《秦律》,推行全国。他指出:“所谓一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些论断颇有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在贵族特权还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敢于提出“一法令”,其胆识和魄力是可以想见的。后来,秦孝公去世,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谋反”,将他车裂致死。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颁布多年,深入人心,得以继续贯彻。变法还是成功了。
变法提供了统一中国的经济基础。商鞅规定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秦通过严谨的法律对农业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秦国还大修水利工程支持农业的发展。秦灭楚时动员军队六十万,打了将近两年。若秦没有发达的农业,怎么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秦王政从韩国请来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虽然韩非在秦国没多长时间便被李斯谗害致死,但秦王政以及他身边的人都成了韩非法学理论的忠实继承者。
三、法律的苛酷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繁杂、严厉、苛刻的法律。从此以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可以说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两千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的出路。战争开始,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加官晋爵。军功授爵制度让秦军愈战愈勇。
四、秦人的凶猛
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军是残暴的化身。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韩非在《初见秦》里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战国策》中记载了张仪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在韩非和张仪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栗。
五、精良的武器装备
在兵马俑里,发现了弩和箭头,但没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箭头是为弩配备的。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力量才能上弦。它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据分析这样箭头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说到这儿,我们也许会想到影片《英雄》中万箭齐发的景象。秦军用弩对抗匈奴,仅用一年时间,就把这骑在马上的野蛮民族给彻底击溃。

在兵马俑中出土的青铜剑,矛等制作精良,进行过铬化处理,虽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仍光耀夺目。这种技术在德国、美国直到1937年和1950年才被正式列为专利。
秦国制造兵器的工匠打造兵器认真、严谨。他们按规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打造的兵器上,对其进行负责。秦人不欺骗自己,所以他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秦国进攻性武器这么厉害,那它的防御装备怎样呢?《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但兵马俑里的士兵全都不戴头盔,主力步兵的铠甲也只护住了前胸和后背,都属于轻型护甲,与当时魏国的重装部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只会妨碍他们杀敌晋爵。
六、严格的军事管理
秦军有严明的纪律,军队人员分工明确。当时秦军已经有步兵、弩兵、车兵、骑兵等之分。从魏国大梁来的军事家尉缭为秦国创立了新的军制。他提出对战争战败、投降、逃跑的将领施以重刑,按连坐编制管理军队,统一军令等。同时他又训练秦军,使这支本来就使人望而生畏的军队更是如虎添翼。
秦军的组织和管理可以跟古罗马相媲美。秦军的各个部分能够相互配合来打击敌人。据专家推测,在长平之战中秦军面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赵军先是让弩兵站在前沿放箭杀敌,密集的箭使赵军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惨重的代价。一般是弩兵只放三箭,赵军快要接近时,弩兵后撤。而与他们作战的是秦军的主力—步兵。

七、对人才的重视
历代秦君对人才极其重视,秦王政更是任人唯贤,求贤若渴。据说,有一天秦王政偶然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五蠹》,另一篇是《孤愤》。这两篇文章文辞畅达,逻辑严密,立意奇特,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手不释卷,心醉神迷,一连读了好几遍。当他知道作者是韩非时,高兴得拍案而起,立即派大军三十万浩浩荡荡径直向韩国开来索要韩非,韩王无奈,让韩非带上他的《韩非子》到了秦国。
尉缭以其军事家的眼光为秦王政相了面。他对别人说:“秦王一副高鼻子,斜长的眼睛,胸脯像鸟一样前突,说话声音嘶哑,像狼嗥一样难听,一定是缺少仁爱而多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礼贤下士,得志的时候也容易吃人。我是普通人,然而他见到我常低三下四的。假如他得志于天下,那天下人都将成为他的奴隶。这样的人,不可同他长久往来。”说完就逃走了。秦王政得知后,并没有憎恨他,而是派人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对他封官加禄为秦国最高军事统帅。秦王对人才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八、有利的地理位置
秦起于关中,占据有利的地形。《过秦论》里曾提到:“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秦依靠函谷关和崤山等要地巩固国家。一个函谷关,胜抵十万军队。秦强盛时可以出关进攻山东之国,衰时可以据关守要害,以图东山再起。
九、决策的正确

秦国的发展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它们再也不敢小看曾被它们当作夷狄之邦的秦国。六国合纵,苏秦为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对此,张仪为秦国提出了连横的主张。为了瓦解齐楚联盟,张仪不惜用欺骗的手段。后来秦国运用张仪的连横之术逐步瓦解了六国合纵。
范雎为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政策。即近的攻打,远的交好。像蚕吃桑叶一样,先吃嘴边的,再像旁边吃,最后吃光,吃尽。这一战略方针为秦国历代君主所用。秦王政采纳李斯和尉缭的意见,厚赂六国豪臣,以乱其谋。任用姚贾用金钱离间六国的关系,任用顿弱网罗人才,离间别国的君臣。
长平之战时,秦军用计散布谣言,使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四十万被俘,最后被坑杀。赵国主力损失殆尽。后来在秦灭赵时,又用反间计,结果赵王又中计,把老将李牧给换下。结果不到三个月,秦尽占赵地。
秦军先由弱小的国家下手,先灭了韩国。趁赵国刚刚地震,又遭受自然灾害,一举灭赵,后又陆续灭掉了其余几个国家。十年间,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灭了六国。李白写诗赞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十、统一六国后的新举措
秦始皇宣布在全国境内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随着对外扩张,增加到了四十多郡。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辆形制和货币,并“以法为教”。始皇使蒙恬率军三十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后又大修驰道。始皇一声令下,五十万秦军迅速南下,统一岭南。在战争期间,为了转运兵卒和军粮,开凿了灵渠。这些工程虽然有些劳民伤财,但却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4
秦国最好一位国王是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即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等。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第2个回答  2011-11-11
1.名声最大的当然是始皇帝嬴政。
2.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嬴任好是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国早期最强君主。
3.采用商鞅进行变法一举使秦国大出天下的是秦孝公嬴渠梁,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有远见的君主。
4.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是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我们熟悉的很多战国名人和故事也都发生在他在位时期。
(PS: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是秦孝公的二子秦惠文王,在他之前都称秦**公,第一位称帝的当然是始皇帝了,所以秦国国君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就只有始皇,二世嬴胡亥和三世嬴子婴了。)
第3个回答  2017-10-17
首先纠正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没有皇帝,一国之主是王或者公或者列侯,皇帝这种尊号是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才出现的。

如果问秦国的几位王哪个好,我个人特别赞赏秦惠文王,他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励精图治,平西北,收巴蜀,解除内忧,拥有了丰厚的补给能力,又重用张仪破合纵,东进攻魏,为日后统一六国建立根据地,可以说秦国日后灭六国的所有准备都在他在位时期做好了。电视剧芈月传的女主人公芈月即宣太后就是他的妾。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1] ,成为秦国第一王。[2]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如果问皇帝哪个好,秦朝总共三任皇帝:秦始皇、秦二世、子婴。论功绩才能,当然秦始皇;论仁慈善良,那可能子婴吧。
第4个回答  2017-05-21
秦国最好的皇帝不就是秦始皇吗?秦穆公或秦孝公那时候还都没有皇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