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如题所述

林则徐(1785-1850年)是近代抵抗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和具有改革思想的先进人士,并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学习西方,突破了天朝的“禁区”,放眼四洲的事实行动,开创了新风气,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启示人们“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开拓作用。正是沿着林则徐的足迹后来的爱国志士不断地探索救国的方略。他打破以“大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积极主动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驿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不过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的进步分子了解西方比较片面,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所以他不可能真正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先进制度。当然在当时来看,他的思想还是很先进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古人。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 魏源
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震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凤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主张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他还倡议“立译馆翻夷书”,并“于闽粤二省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以奖励科学发明。他认为这样做,即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他满怀着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满信心,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国有着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他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赖于外夷”,指出只要经过努力,若干年后,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中国一定能富强起来,赶上并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呵呵,在思想上魏源很前卫,在当时走得很远,看的很远。

最主要的著作《海国图志》,该书虽然一度受到统治阶级的冷遇,但后来终于成为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学习西方“长技”的先导。洋务派首领之一左宗棠公开申明,他在福建设局造战船,在甘肃设厂造枪炮,就是继承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那种承认落后而又不甘落后,放眼世界,积极寻求富国强兵良策,力求振兴中华的进取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0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问题,林则徐和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像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组织翻译传播了一批西方文献,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军事技术以强国拒辱。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是集中体现这思想的书籍。
他们提倡向西方学习,尽管只限于军事科技,但这却是第一次有中国人提出,所以说他们是新思想的代言人。
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他编成《海国图志》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5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问题,林则徐和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像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组织翻译传播了一批西方文献,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军事技术以强国拒辱。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是集中体现这思想的书籍。
他们提倡向西方学习,尽管只限于军事科技,但这却是第一次有中国人提出,所以说他们是新思想的代言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11
(1)积极方面: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并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条件下,“向西方学习”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和抵抗侵略,因而是进步和爱国的,这是主要的一面。 (2)局限性:但是林、魏当时只看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尚未看到还应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并且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清朝统治,这是由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3)效果:在当时对清朝统治集团没有产生实际影响,但对晚清中国思想界和后来的洋务派学习西方起了启迪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