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克苏多浪河的作文 要用说明文形式 600字

如题所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的幼年和童年在许多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在或远或近的亲友家中度过。许多的事情随着车轮和时光流逝了,但人总是要有根吧,我固执地将从五岁到八岁时的南疆重镇 - 阿克苏作为了我的故乡,也许是因为那时已有较清晰的记忆,而目光又不曾被污染,扭曲。

阿克苏,W 语,意为白水城。因一条白色的河穿城而过得名。其历史可以上溯至两汉时期,史称为“姑墨(回鹘语)”;玄奘和尚在《大唐西域记》中亦有记载:“白水城,城方六七里,气候所宜……”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城如今已少有人提及了,但她的宁静与美丽却未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

虽然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处新疆腹地,但因天山山脉阻隔了由亚伯利亚南下的冷湿气流,阿克苏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树干还泛着一抹青色)。日照强,加之水资源较丰富,使这寒外边陲盛产稻米、桑蚕,当地的红板稻到了清代已是上贡朝廷的贡米。甘美的白水不仅滋润了土地,更使世代居住于此的W 族少女皮肤白晰,眉眼如黛,面目起伏相对柔和,民族风情中又透出几许江南的灵秀,成为美人的故乡。解决放后,第一个被允许进入新疆这一禁地的外国人-英藉作家韩素音(比利时中国混血)文革期间行进至此,终于失声痛哭,发出由衷地感慨:“这是与我同样的欧亚混血的孩子……他们太美了!”

不过我的童年中并没有对美人的记忆,而是路边水渠旁一排排的白杨笔直地插入蓝天,一群鸽子船帆般掠过;一匹小毛驴在通体涮成粉蓝的小土房前吃草;扎着色彩艳丽的头巾的女人们扛着砍头镘(新疆特有的农具)踏着夕阳归家的背影,结实的小腿肚上粘着几片泥点;一年四季都穿着传统裙装的少女和一些从不露脸,盖块从头长至脚底的黑纱的女人(多是些老年和寡妇,她们总使我好奇而心怀恐惧);还有身着长袍,留着长须,神色肃穆的A 匍(M *S *L 神职人员),无论他们骑着毛驴走到何处,人们都恭谨地向后退出一步,将手放在胸前,一弓到底;当然,还少不了到处惹事生非,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和个个都漂亮机灵却脏如泥猴的小巴郎(W语:小男孩)……

清晨,从 Q * Z 寺传来拉着缈缈长音的早祷,和着第一道晨曦通过喇叭传遍全城;中午,直径大约1米五的全木大轮的轱轮车(高车国,因此得名)在老牛无精打采蹄声中洒下一路的“吱拗”声;傍晚,洋岗子(W 语:称三、四十岁女性)招呼孩子吃饭时,尖锐的花腔女高音;深夜,谁家男人喝醉了酒,不成调的《阿依古丽》引来阵阵犬吠……

青色的白杨剥去树皮旋出美丽的纹样,做成摇床放入初生的婴儿;绿色的草叶(艾斯莱草)挤出一碗绿色的浓汁涂黑小姑丽(W 语:花儿,多用女性名称)的双眉,流淌着母亲的心愿(双眉会因此而更黑更接近,女儿也会嫁的离家更近);镶金线的红色纱巾映红了少女娇羞的面孔;镶嵌着青铜、黄铜和七色玻璃的木箱装着嫁衣,溅上了新娘的泪水;白色野玫瑰被粗糙的双手编成花环,戴在另一个姑丽头上;碧绿的眸子早已浑浊不堪,藏于重重面巾之后(南疆老年W 女性较多地保留了传统);一只乌鸦被送葬的人群惊飞,麻扎(W人的墓地)外是黑色的沙漠,没有边界……

喝着白水的女人匆匆走完了她的一生,共饮一河水的牲畜也不例外:双峰、独峰的骆驼斜卧在土墙脚下,等着主人卸下背上一袋袋装着盐巴(土盐,无碘,却是当地人唯一的调味品,因此在贫困的乡间多见长大脖子--淋巴结肿大的老人)的麻袋;戈壁中拉梭梭柴的老牛被黄豆大的冰雹砸得无处藏身;拉车的毛驴以为拚命向前,就能吃到挂在胸前的稻草;横穿马路的羊群被突如其来的车鸣声惊吓,慌不择路中将一位骑车人挤出路基,连人带车摔进了路边的渠沟;毛色难看、体积瘦小的斗鸡(土鸡大多如此)爪上着绑着锋利的刀片在一堆红了眼的男人的吼声中,向同样是毛色难看、体积瘦小、爪上绑有刀片的另一只斗鸡扑去;最可恨的是大白鹅,在河里嬉戏够了跳上岸,忽然张开翅膀,恶狠狠地向与它一般高的我发起攻势……

关于阿克苏的一切,幻化成光影和色彩在我的记忆中清晰而模糊。在物质匮乏时代,一切生活的坚辛与不如意,都丢给了父母去操劳。而我,在异族他乡的土地上坚韧地成长。

后记:本来是想写一篇关于阿克苏的游记的,可不知不觉地写成了感想。人对故乡固有的留恋根深蒂固,很难单纯地从一个角度去看,去对待她。追问

要专门写多浪河的桥··································我们老师很贱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3
楼主是不是阿克苏市四中八年级8班的?追问

我弟弟是。

第2个回答  2011-11-13
去百度多浪河吧找点灵感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