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的简答题,举例说明人与环境是一整体,有哪位高手知道帮一下忙

如题所述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在病理上人体也同样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当气候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机体调节功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机体本身不够健全,不能与外在的变化相适应时,就会产生疾病。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热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伤寒。临床上某些疾病如痹症、哮喘之类,也往往在气候急剧变化之际,或节气交替时节,病情复发或加剧。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这说明了人体内阳气的昼夜波动。这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体温日波动曲线吻合,说明人体功能随着昼夜的寒温变化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灵枢》指出:"夫日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即一些疾病多在清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在病理上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处于低洼潮湿之地的人,多发关节疼痛或痿弱不能行走等病;居住高山上的人,多出现瘿病(大脖子病);湖区多见虫臌病等。许多地方病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与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5
与六气、内生五邪

  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没有表证,多表现为或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只有外邪直中时,才径见里证。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第2个回答  2011-12-01
去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所论本于《内经》,从气候变迁、四季轮替的角度,着意阐发阴阳、五行、六气、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影响,并用大气变化解释生理、病理、医理,提出中医学是“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的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由此创立“圆运动中医学”理论,并将之认做整个中医学的原理基础,且贯穿于其他各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