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个人简单介绍

如题所述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里面宣扬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6
个人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9-06
孔 丘 , 字仲尼 , 生 在 公 元 前 5 5 2 年 , 死 于 公 元 前 4 7 9 年 。 他 生 活 在 东 周 的 “ 春 秋 ” 时 期 , 曾 在 鲁 国 任 委 吏 和乘 田 等 小 吏 , 鲁 定 公 时 升 任中 都 宰 、 司 寇 。 后 因 不 满 定 公 及 其 贵 族 季 桓 子 , 便 离 鲁 而 周 游 卫 、 宋 、陈 、 蔡 、 楚 等 国 ,希 望 实 现 其 仁 政 理 想 , 但 却 无 人 采 纳 其 主张 , 只 好 返回 鲁 国 。从 此 他 开 始 整理 古 代 文 献, 同 时 开 创 私 人讲 学 之 风 , 广 教 弟 子 ,宣 传 其 思想 , 使 他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杰 出 的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和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成 为 儒 家 的 创 始 人 。 孔 子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 “仁” ” , 所 谓 ““仁”” ” 就 是 “ 爱
第4个回答  2019-10-21
两千多年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仅栖身于先贤的典籍之中,端坐于官方的庙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里.为什么?我想,关键在于他是——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
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这里是雨落浥晨,很高兴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