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通常挂历上写的“祭祀”是指什么?

请问通常挂历上写的“祭祀”是指什么?是祭祖?还是拜佛?

  指祠堂之祭祀、即拜祭祖先或庙寺的祭拜、神明等事。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郊,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笏,带锡监,吹埙*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祭辰。"
  祭祀习俗:
  旧时临泽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几种。

  祭神。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原蓼泉县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举行祭“风神”活动。其仪式放在夜晚举行。活动由县政府主办,地点在西门外草滩。白天请道士念经,傍晚由县长亲自出场主祭,还要由警察带上一个监狱在押的犯人。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犯人带到挖好的坑前,由“刽子手”持刀装模作样子表示砍去犯人头颅,实际以猪头或羊头代替人头,抛入坑内掩埋,然后带犯人回监狱。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风神,祈求“立夏”后再不要刮大风,祝愿当年庄稼丰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记述)。有些名门旺族,在纪念先祖之日,在坟茔里要续族谱、家谱,有的要重立“族规”,如有的后人做了偷牛盗马的事,要在坟茔里进行惩处,有的棍打四十,有的要一在坟茔罚跪儿个时辰,起到警诸后世的作用。

  一些出门在外或远离家乡几年、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无论何时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谈先祭祖”。有些在外赚下钱的富户,为荣光耀祖,显扬父母,不惜花费几百、几千辆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请满堂僧道超度亡灵,还要大宴宾客,其声势显赫,令乡邻羡叹。

  农村“起坟”,也叫迁坟。有的农户把祖先埋葬到自己田地旁边,是为了让先人守看自家田园。过几年先人要进祖坟,将尸骨装进红布包到新坟掩埋。有些家庭生不下男孩,或学生读书读不进去,有人说:“财帛出在门里,儿孙出在坟里”。有的农家出了大学生,就说那是坟建到了好地方。发了财就说庄子建到了风水宝地。有的人家信以为实,将先人祖坟迁过来又迁过去,把庄子打到这个地方又搬到那个地方,几经折腾,力也出尽了,债也累下了,也没有出大学生,也没有发财,只好无可奈何作罢。倒是没有“折腾”的人家,有的出了大学生,有的富起来了,有人羡慕不已。

  祭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聚集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较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其费用一般由民众分摊,也有参加者负担的。

  另外,农村各地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还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种祭祀活动。其意都是为了祈祷平安,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或消灾灭病。另外还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毡匠祭阴仙,买卖人祭财神的活动。还有油房、醋房、染房、皮匠、鞋匠、挂面匠等,都各祭有主,不一细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6
祭祖
第2个回答  2007-09-06
祭拜
第3个回答  2007-09-16
拜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