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都讲些什么?

还有 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 还有勾践灭吴!!!!!!~~~~~~~~~~~~~~主要是勾践灭吴!~~~~~~~~~~~~~~~~~~!!!!!

一、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课文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èr ) 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yì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出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
⑤朝济面夕设版焉(于是)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二、
(一)
1、(1)èr fàn (2)①因为。礼遇,以礼相待。②从属二主 ③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3)介词结构后置句。
2、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1、(1) yì 。(2)①如,像 ②如果 ③人称代词"你" ④推辞。尚且,还。同"矣"。(3)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
1、(1)zhuì(2)①代词,那②男人③那④于是⑤于是⑥焉为什么⑦怎么⑧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给。(3)①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②阙:使动用法,使减少。③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1)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
1、(1)①因为②用③损害④结交。智。⑤表商量语气,还是。
2、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7
一、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课文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èr ) 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yì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出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
⑤朝济面夕设版焉(于是)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二、
(一)
1、(1)èr fàn (2)①因为。礼遇,以礼相待。②从属二主 ③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3)介词结构后置句。
2、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1、(1) yì 。(2)①如,像 ②如果 ③人称代词"你" ④推辞。尚且,还。同"矣"。(3)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
1、(1)zhuì(2)①代词,那②男人③那④于是⑤于是⑥焉为什么⑦怎么⑧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给。(3)①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②阙:使动用法,使减少。③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1)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
1、(1)①因为②用③损害④结交。智。⑤表商量语气,还是。
2、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作业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觉得; 3主持 ; 4通“智”)
复(1繁复; 2再; 3 恢复。)
既(1不久; 2已经;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哺也。(哺,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 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 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 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 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参考资料:楼上的 http://cq.netsh.com/eden/bbs/746641/html/table_4113830.html

相似回答